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分析,探讨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资料与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98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齐鲁医院初治且为手术治疗,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及激素等抗肿瘤治疗;(2)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4岁;绝经前171例、绝经后127例。Ⅰ期患者219例,Ⅱ期20例,Ⅲ期47例,Ⅳ期1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67例,包括G1期147例,G2期87例,G3期33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31例,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16例,透明细胞癌14例,鳞癌1例。术后采用辅助治疗者185例;具有高危因素者134例,其中Ⅰ期具有高危因素者55例。行子宫+双附件切除者39例、行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者138例、行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者121例;Ⅰ期行全子宫切除者84例,行PiverⅡ型子宫切除者135例,Ⅱ期全子宫切除者8例,PiverⅡ型子宫切除者12例。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于预后影响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其他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结果:(1)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3年、5年生存率为:90.3%、78.4%。其中Ⅰ期-Ⅳ期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为:94.5%、95.0%、87.0%、33.0%,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2%、69.2%、50%、25%;;(2)COX单因素分析示:肌层浸润深度、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手术方式和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分化差、手术病理分期期别高、特殊组织类型以及手术范围是预后的危险因素;(3)Logistc回归分析证实深肌层浸润、浆膜或附件受累、肿瘤分化差、特殊组织类型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4)早期低危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组与PiverⅡ型子宫切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组与PiverⅡ型子宫切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采用辅助治疗组与无辅助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组与化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组与无辅助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组与化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共36例,转移率13.90%(36/259),盆腔淋巴结转移者30例,转移率为30/259(11.58%);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6例,转移率6/121(4.96%),其中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2例,转移率为2/121(1.65%);30例盆腔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13例进行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发现转移者4例,转移率为4/13(30.77%);肌层浸润<1/2时G1、G2淋巴结转移率0.93%、5.71%显著低于G3期的35.29%,且G1、G2转移率之间无差异(P1-2>0.05)。肌层浸润≥1/2时,G1、G2、G3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33%、36.36%、50%,总体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1)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3年、5年生存率为:90.3%、78.4%。(2)肿瘤分化差、手术-病理分期期别高、特殊组织类型以及手术范围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在术前、术中进行系统的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断是评估的重要内容,而深肌层浸润、浆膜或附件受累、肿瘤分化差和特殊病理类型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3)早期低危子宫内膜癌扩大子宫切除范围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扩大子宫切除范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亦能延长生存时间;(4)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采取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但辅助放疗与辅助化疗无统计学差别;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辅助放疗与辅助化疗亦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