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时代下,日益丰富强大的数字化设施、设备,为信息的流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知识的出版、存储、获取、传播带来极大便利,人们的社会交往也变得空前多样化,普遍百姓也有机会发表意见、出版书籍,这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Internet以及信息化基架(Cyberinfrastructure)的发展下,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卫星网络正呈现的多网合一态势,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等正呈现的多屏合一变化,显露了一种可以多渠道、多方式获取知识的时代特征。在当前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备、数字装备多样与普及的时代下,“上学”“学知识”的概念与以往大不一样。一方面,大众参与的网络活动,使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的产生和转载变得非常普遍,也由此带来了信息和知识的冗余、错误,这为寻找获取正确、合适的信息和知识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说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角色的界限,已不再那么分明,学习或教学的社会性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信息时代的这些特征,西门子(Siemens)做过较充分的说明,他指出了信息时代下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很多情况下,学习和生活是重合的。由此可见,当前的信息时代特征,需要重新认识学习并重新研究如何干预促进学习。协同学习就是当前时代特征下对学习的新诠释,笔者导师领导的团队已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论述了协同学习的框架模型和工具套件,但作为一种新时代下的高阶学习,协同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如何实现、促进协同学习,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协同学习的教学传通模型就是祝智庭教授为如何实现、促进协同学习,而在理论上提出的一个框架原型,但该模型的实现,以及它与协同学习的内在联系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正是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协同学习以情感场、行动场、价值场、信息场、知识场等五场来统一、解释学习,尤其符合当前数字化装备精良、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征。本研究基于五场的理论,进一步深入探讨协同学习五场的组成或属性,提出了协同学习每场的特点、具有的属性,以及用于描述这些属性的场量及其取值。这是对协同学习的继承与发展。协同学习教学传通模型是实现协同学习的理论框架,但尚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本研究就此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操作的方法,构成了该模型的协调机制空间。协调空间由八大机制组成,分别是感知、诊断、调配、比较、排序、推送、收集、记录。这些机制将分别与模型中的角色空间、内容资源空间、媒体工具空间进行通信,由此动态地生成学习者工作信息空间,最终实现本研究对该模型赋予的“通”“达”的特征。在对协同学习教学传通模型的协调机制建设完成后,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实现这些机制的具体方法,即解决如何干预促进学习的问题。这是通过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来实现的。协同脚本是国外CSCL脚本的发展和突破,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它通过一定强度的“程序化”“处方式”指令来规范学习者学习行为,追求学习者在这种规范下逐渐将学会学习的行为内化在自己的记忆结构中,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协同脚本是实现协调空间各机制的具体操作方案,而使能技术就是保障这些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的技术手段。使能技术即“使之能”的技术。教学或学习中,人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会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相对应,一些学习技术系统具备众多优秀功能,同样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功能并没有被发挥出来。使能技术的目标就是找出这些原因,并提供方法、策略来消除这些原因,以推动人们去完成任务,或者促进系统去实现它本已具备的功能。在以场的概念诠释了学习,并提出通过教学传通模型的协调机制空间来干预、促进学习,又通过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来实现协调空间的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协同脚本与使能技术的设计方法、实现方法、适用场景等完整论述,并通过网络教学模式下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三次实证,一方面演示了本研究所提方法的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获取了本研究所提方法的实施效果,以为将来的改进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