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等因素与羞怯的关系,并且依据羞怯的理论和社会适应模型的理论试图对所做结果做出解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各高校的44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经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羞怯与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及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父亲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高羞怯的人在父母情感温暖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羞怯的人,而在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惩罚严厉上的得分却显著高于低羞怯的人。羞怯与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和求助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羞怯的人相比低羞怯的人通常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而低羞怯的人更倾向于问题解决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羞怯与生活事件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及其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生活事件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羞怯。
(2)男性大学生在教养方式的父亲因子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严厉惩罚以及母亲因子过分干涉保护、否认拒绝、严厉惩罚上均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而在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上却低于女性大学生。男性大学生在应对方式的合理化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而在求助和幻想维度的得分却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教养方式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上大一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在生活事件方面,大一学生发生的人际关系方面的生活事件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3)应对方式中的求助、自责、幻想因子对生活事件与羞怯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明显。
上述结论能够对羞怯的形成及羞怯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实证性的支持,并且为羞怯的预防或治疗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