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据第二位,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为表现,在近90%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减少,此现象称为“免疫不全麻痹”(immunoparesis)。目前免疫不全麻痹在症状性MM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此现象在症状性MM中与其他临床特点的关系及改善后的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免疫不全麻痹的改善状况在治疗有效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5例初诊症状性MM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84例患者行FISH检查。 结果:在215例患者中,近92%的患者出现免疫不全麻痹现象。相较免疫球蛋白正常者,免疫不全麻痹患者更易出现贫血,溶骨性改变,浆细胞数≧40%,游离轻链比值>47,及高 ISS分期,其中位生存期与免疫球蛋白量正常者相当(48.6个月比48.2个月,p>0.05)。免疫不全麻痹的改善与缓解程度相关,易出现在部分缓解及以上的患者中(p<0.05),改善者中位生存期要长于未改善者(59.5个月比29.4个月,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分析中,免疫不全麻痹的改善可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OR:4.599,95%置信区间:1.982—10.673,P<0.001)。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免疫不全麻痹未改善者、部分改善者及恢复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4个月、53.7个月及62.9个月(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在VGPR及以上患者中,免疫不全麻痹恢复者、部分改善者、未改善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4个月、56个月和16个月;在PR患者中免疫不全麻痹恢复者、部分改善者、未改善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8个月、48个月、39个月。 结论:免疫不全麻痹的出现对症状性MM的总体生存期并无预后意义,治疗后的的改善提高了总体生存期,可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指标。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免疫不全麻痹恢复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要长于部分改善及未改善者,提示疗效结合免疫不全麻痹改善状况可更准确反应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