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又名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罕见的乳房良性炎症,是典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GLM通常以乳房肿块、脓肿、炎症和乳腺瘘管的临床症状出现,好发于三、四十岁有哺乳史的育龄妇女。随着发病率逐年上升,GLM开始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GLM的发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对自身乳汁的超敏反应引发的炎症反应,与妊娠史、吸烟史、口服避孕药史、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抗结核、激素等治疗方式为主,然而其复发率较高,对乳房外形和功能损伤较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疗效更佳、创伤更小、复发率更低的治疗方法。导师祝东升教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中药联合手术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且复发率较低,另外融合了整形的理念,能最大程度保护乳房的外形和恢复乳房的功能,因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GLM较理想的方案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分期手术术式和组方改良前后的162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结合GLM发病的一般规律,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旨在评估中药联合手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GLM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住院的GLM病人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情况,研究GLM的临床特点,并通过我院GLM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分析,为目前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方案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我院治疗,且通过纳排标准的GLM病例。采集并整理原始病例信息,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情况及治疗情况等,并对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病例整理,以2017年5月23日起开始实施改良治疗方案为界限,在此之前住院治疗的病例作为治疗组,此组Ⅰ期手术术式采用“乳房脓肿切开清创引流术”;在此之后住院治疗的病例作为改良组,此组Ⅰ期手术术式采用“乳房脓肿锐性清疮术”。治疗全程联合中药治疗。研究终点为随访结束。结果:1.统计病例发现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人数为154人,期间治疗单侧乳房146人,治疗双侧8人,治疗单侧乳房共162例(治疗组80例,改良组82例)。2.GLM主要发于育龄期女性,多发于已婚且有生育史女性,仅4例无孕史,年龄最大者为48岁,最小者为20岁,平均年龄为32.81±4.673岁。3.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乳房外周象限及乳晕下腺体均可发病,病灶多累及外周象限。本病多表现为肿块和窦道,本研究中多肿块为主要症状,共有155例,仅有2例表现为无肿块,且入院前有近期院外手术治疗病史。74例伴有窦道,72例同时伴有肿块和窦道,占总数的44.4%。患者入院治疗前病程长短不一,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年,平均病程3.00±3.506个月,中位数为2个月。既往病史中剖宫产为79例,流产为69例,患侧乳头畸形104例,哺乳障碍61例,入院前接受有创外科诊治94例。4.本院治疗的154名患者,其中8人双乳发病,2人以双乳同时发病来行治疗。多数以乳房肿痛为首发症状。共计治疗162例,经本院中西医综合治疗,162例均达到临床治愈,治愈率为100%,总体复发率3.7%。5.本院治疗的病人多为肝郁化火、肝郁痰凝两种证型,肝郁化火107人次,肝郁痰凝51人次。治疗组中药用药频率排名前16的为柴胡,夏枯草,紫草,蒲公英,白芷,白及,海藻,山楂,桔梗,茯苓,郁金,天花粉,金银花,白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改良组中药用药频率排名前16的为柴胡、茯苓、白及、当归、黄芪、白芷、金银花、蒲公英、生地榆、甘草、生地黄、夏枯草、黄芩、赤芍、瓦楞子、牡丹皮。6.本研究中改良组换药天数明显少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中多次清创的情况也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改良组在复发率比较上并无明显差异。结论:1.本病发病多为已婚产后女性。2.乳汁淤积、乳头畸形、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为本研究中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以无明显诱因肿块起病,全身反应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形成脓肿破溃出现窦道,询问病史多有患侧哺乳障碍史和过敏史,体格检查可见患侧乳头畸形,病灶多累及乳腺外周。4.治疗方案:改良后的治疗方案能减少患者的换药天数,降低多次清创概率,效果明显优于改良前治疗方案。改良后治疗方案下的总体临床治愈率为100%,总体复发率为3.7%,整体疗效显著。5.彻底剔除坏死组织,口服中药中增加益气养血、敛疮生肌比例可以促进创面更快恢复,配合外用药更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乳房外形损失,降低复发率。6.改良后治疗方案效果优于改良前,可以推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增进疗效,减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