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住院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的行动态血糖监测的T1DM及T2DM患者,分析T1DM及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根据CGM低血糖发生情况分为有低血糖组和无低血糖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血糖控制、胰岛功能、肝肾功能及血脂代谢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37例住院T1DM患者中,67例(48.9%)发生了 179次低血糖事件,其中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最高达27.9%。144例住院T2DM患者中,23例(15.9%)发生49次低血糖事件,其中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最高达49.0%。T1DM人群中,低血糖组较无低血糖组糖化血红蛋白(7.9±2.0 vs8.9±2.3,P<0.05)、糖化白蛋白(22.0±7.0 vs26.9±10.8,P<0.05)、MBG(7.5±2.1 vs9.3±2.6,P<0.05)显著降低,MAGE(6.2±3.5 vs5.1±2.3,P<0.05)、LBGI(3.1±5.0vs0.7士 1.2,P<0.05)较无低血糖组显著增高;在T2DM人群中仅MBG在两组中有统计学差异(7.6±1.7 vs 9.2±2.3,P<0.05),低血糖组较无低血糖组显著降低。结论: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发生较普遍,夜间低血糖发生率高,对低血糖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控制相关影响因素。目的: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1型糖尿病(T1M)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影响因素,探讨七点末梢点血糖对T1DM患者夜间低血糖的评估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的T1DM患者137例,入院后予72hCGM监测,同步监测三餐前后及睡前的末梢血糖,根据监测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分为夜间低血糖组和无低血糖组。结果:(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平均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呈独立负相关,血糖波动指标中低血糖指数、血糖水平标准差与夜间低血糖发生呈独立正相关,(2)七点末梢血糖中空腹、晚餐后及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呈独立负相关,应用ROC曲线寻找切点值:空腹血糖为5.8mmol/L时约登指数最大,特异度90%,敏感度80%,AUC为0.91;晚餐后血糖为8.2mmol/L时约登指数最大,特异度76%,敏感度57%,AUC为0.72;睡前血糖为6.7mmol/L时约登指数最大,特异度90%,敏感度64%,AUC为0.80;(3)基于七点末梢点血糖谱中基础血糖变异度,建立的夜间低血糖预测模型BGn=睡前血糖X(1-SDSM/MBGSM),BGn 为5.2mmol/L 时特异度达93%,AUC 为0.81。结论:空腹血糖<5.8mmol/L、睡前血糖<6.7mmol/L或BGn模型<5.2mmol/L均提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增加,应设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