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农具探析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un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农具是农耕社会主要的生产生活工具,见证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传统农具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减少甚至不断消失。因此对传统农具的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传统农具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的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对岭南地区农具的单独研究。岭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很多独特的风俗文化,同时伴随着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工具,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传统农具研究的难点之一是实物的收集。我校农博馆注重对农具的保护工作,近两年的时间里付出大量的劳力收集传统农具。这些收集到的农具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研究农具的材料、技术和工艺最宝贵的资料,文章将以此为重点对象进行展开个案研究。本文另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是岭南地区各地方方志。经过数据搜集,本文对方志中包含的农具进行了详尽的整理,并且利用大数据思想对其计算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为:通过系统地研究岭南地区传统农具的整体情况,包括对岭南地区农具的分类整理、各种农具的发展演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农具的材料使用以及在农业劳作中的使用方式、使用效率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对比,全面揭示岭南传统农具的类型、起源、演变、功用、制作、特色和价值,以及岭南传统农具在岭南农林牧副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明确的研究目的的指引下,本文采用了很多比较实用的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书籍和各种论文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之外还有去乡下访谈、博物馆参观等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常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本人系理科出身,对程序有所了解,因此采用了程序处理数据的方法。正文部分以个案研究为主,文章主要从岭南地区传统大田农具和岭南地区专门类农具两个大的门类入手,在传统大田农具分类中又细分为整地用具、播种用具、中耕用具、排灌用具、收获用具、加工运输及储藏用具和劳保类用具。在整地类用具中主要讲述了犁、牛轭、耕盘、耙、耖、搭、铲锹类和荡田器,在这些农具的讲述中,做到了详略得当,并与前人互补,如在犁的讲述中,省略掉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部分,总体以简述为主。在耙、耖、锹、铲和荡田器等部分,适度的解读,达到文章主题“岭南传统农具探析”的基本目标。文章在播种农具、除草农具类别中,选取了个别的农具作为研究对象。排灌工具是前人研究的重点对象,特别是水车类农具,为避免重复,本文以研究戽斗为主,只对水车部分做了简要的说明。在收割工具类别中,禾刀、手捻刀与摘禾刀几乎是之前研究的空白,因此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在加工运输类农具中,以扁担和独轮车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方便,最后把竹编类农具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第三章的研究以水产养殖类为主,第四章研究两种个案农具,公婆犁和踏犁。在个案农具研究之外,文章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本文对与文章相关的各类农具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处理,最后以程序的方式进行地理方位的展现,清晰准确的各种农具的分布情况。在附录中进行了程序处理,本文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主要是“jupyter notebook”,包含的库函数主要是“numpy”和“matplotlib”,使用的编程语言是“python”,最终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农具的分布情况。由于很多方志的记载不够完整,如果直接显示分布就会出现很多空白,因此在图形化展示的过程中增加了预测算法。此算法使用了人工智能中聚类算法的思想。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整理统计分析,利用程序的图形化展示,文章清晰地展现出了岭南地区传统农具的分布情况,再结合校农博馆收集到的实物对岭南地区的农具进一步的对比研究,全面展示岭南传统农具的类型、功用、演变、特色等,显现出传统农具的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本文研究在学理上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侵染害虫的过程中会分泌蛋白酶类降解害虫体壁、分泌真菌毒素等次级代谢产物杀死害虫。绿僵菌诱变株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其蛋白酶的表达与真菌毒素的分泌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弄清绿僵菌毒力变化与菌体中蛋白酶的表达变化、真菌毒素代谢变化等方面的关系,本论文利用双向电泳检测了诱变菌株菌丝蛋白,发现其与亲本菌株的菌丝蛋白存在较大的
蛹虫草是一种重要的食药两用菌,富含核苷类、虫草多糖和水溶性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抗炎、抗肿瘤、抗衰老等。蛹虫草菌株在固体、液体培养基发酵培养条件下,当受到充足的光照刺激,子实体、菌丝的颜色皆会发生改变,由白色转变为橙黄色。近年来,对蛹虫草子实体黄色素的研究发现了6种类胡萝卜素,其中4种为具有较强水溶性的cordyxanthins。相较于传统的脂溶性类胡萝卜素,这4种天然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蒸煮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及其长、中、短链的比例,淀粉粒的大小及形状,蛋白质的含量与组成等都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如何快速有效鉴定并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已成为稻米品质育种的重点与热点。相对于食味品尝而言,稻米RVA谱特征值能够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杂交水稻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且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长期得到广泛运用,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贡献巨大。而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CMS/Rf)是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与生产应用的关键,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同时,恢复基因恢复效应的强弱直接影响恢复系的选育,也制约着杂交水稻F1代的产量,因此对恢复基因进行等位变异鉴定与分析,充分挖掘和利用优良等位基因用于设计育种,选育优良恢复
无义介导的m RNA衰减(nonsense-mediated m RNA decay,NMD)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RNA质量控制机制,可以确保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m RNA被迅速清除,避免翻译错误的m RNA而生成毒性截短蛋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NMD的发生过程依赖于核糖体的翻译,但是目前关于核糖体如何区分正常终止密码子和提前终止密
上皮细胞受外界刺激后,在形态、结构、粘附力和移动性等方面发生改变,使细胞失去了上皮细胞的特点,上皮细胞标志蛋白如E-钙粘蛋白(E-cadherin)表达减少,而间质细胞标志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增加,致细胞间的连接变弱,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最终转变成为间质细胞表型,这个生物学过程称为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
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L.)Moench)是具有多种药用活性成分的“洋草药”,如今在国内多个地区均有引种,目前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第十一批)》。紫锥菊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增强、抗菌等药理作用,其中咖啡酸及其衍生物是其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但是咖啡酸衍生物的数量繁多、类型复杂,各单体的具体的抗菌作用机制也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对紫锥菊的咖啡酸衍生物单
非典型蛋白质分泌作为经典蛋白质分泌途径的有益补充,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与功能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与意义。但非典型蛋白质分泌途径的生物发生与分子作用机制都尚未研究清楚。烟草花粉果胶甲酯酶(Nicotina tabacum pollen pectin methylesterase 1,Nt PPME1)是一种调控细胞壁合成的关键酶,它参与一条非典型的蛋白质分泌胞吐途径,首先,它在内质网中合成,在高尔基体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属于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因能造成人、猪等哺乳动物呕吐而被称为呕吐毒素。DON因其强耐酸性和耐热性可沿着食物链向生物体内蓄积,对人及家畜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DON具有广泛的细胞毒性,如影响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氧化应激、核糖体应激、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进程。本课题为分析DON对细胞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以人肝癌细胞
关中传统灯彩历史悠久,是多年来民俗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造物理念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体现,它传递着人民的情感,饱含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涵,更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思想与观念,承接吉祥与祝福,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并采访了大量的民间艺人,梳理了关中传统灯彩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分析了关中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