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成绩令国人骄傲。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日趋拉大,民众对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呼声越来越高。初次分配领域中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已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经济学家们对发达国家长期的要素分配情况的研究表明,一国的生产要素分配份额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从1996年的53.4%下降至2007年的39.7%,11年间降幅达到25.6%,变动幅度之大,着实令人吃惊。初次分配领域中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急剧变化,已经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只能靠投资和出口带动,最终只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本文首先运用最新数据对我国1995年以来总体的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作了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的特点是:1995-2002年我国的劳动者报酬份额基本平稳;但是2003-2007年劳动者报酬份额出现急速下降,从49.62%下降到39.74%,李稻葵等人对此提出了U型规律并预测2007年之后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2000年购买力平价)时,我国的劳动者报酬份额会出现拐点并逐步上升;实际数据表明,2008-2010年我国的劳动者报酬份额进入了上升通道,符合李稻葵的预测,但是2011年并没有继续上升。①其次,本文重点比较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地区差异。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我国的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地区差异在逐步减少。这与劳动力地区之间的流动加快和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升级有关。再次,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中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度量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度。对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度的急剧下降是造成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的主要因素。在计量分析中,分时间段和地区考察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度,发现地区间的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度差异在不断缩小论文最后对如何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进行了探讨。认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控制政府全方位的大规模投资,政府投资应集中在国家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度;放宽金融市场的利率管制,降低企业对资本的依赖度;国家应还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居民的最低收入,从政策上保证劳动者报酬的提高;本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确性,国家应坚持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进一步缩小劳动者报酬在地区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