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骨关节结核的50%以上。其治疗方案的确立主要来源于肺结核的临床治疗经验。随着对脊柱结核疾病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针对脊柱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目前业内对脊柱结核的治疗也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如抗痨治疗的方案和化疗的持续时间、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案等。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脊柱结核患者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不同。故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运用标准化抗痨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运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已成为基本共识。本研究把2012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首确首治的腰椎结核病例纳入,回顾性研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确立依据及其临床疗效评估,为脊柱结核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确诊并在我院完成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的腰椎结核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A组(抗痨药物治疗组):确诊后给予抗痨强化治疗方案(异烟肼(H)300mg、利福平(R)450mg、吡嗪酰胺(Z)750mg、乙胺丁醇(E)750mg,清晨顿服2月),维持化疗方案(HRE4月,HR6-12月);B组(微创手术治疗组):在上述标准化方案的基础上,采用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B1组);或椎间孔镜下的病灶清除、脓肿引流、置管药物灌注术(B2组);C组(开放手术组):在标准化抗痨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开放前路手术(C1组),后路手术(C2组)和前后联合手术(C3组)对腰椎结核进行病灶清除、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收集病例术前、术后随访的相关资料,包括: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资料等,根据治愈标准和复发标准综合评定各组间疗效。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卡方(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 果](1)共10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病例的一般情况:男性47例(45.6%),女性 56 例(54.4%),年龄 13-72 岁(35.30±14.34)。A 组男性 15 例(55.6%),女性 12 例(44.4%),年龄 17-68 岁(37.26±14.20)。B 组男性 5 例(50%),女性 5例(50%),年龄 18-72 岁(35.60±19.82)。C 组男性 27 例(40.9%),女性 39 例(59.1%),年龄 13-67 岁(34.45±13.61),其中 C1 组男性 9 例(37.5%),女性15 例(62.5%),年龄 19-66 岁(33.46±12.62),C2 组男性 13 例(40.6%),女性19 例(59.4%),年龄 13-67 岁(36.72±15.54),C3 组男性 5 例(50%),女性 5例(50%),年龄17-45岁(29.60±7.18),病变累及一个运动节段A组26例(96.3%),B组10例(100%),C组56例(84.8%),累及两个运动节段A组1例(3.7%),B组0例(0%),C组6例(9.1%),累及三个及以上运动节段A组0例(0%),B组0例(0%),C组4例(6.1%),三组间性别、年龄、累及节段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脓肿例数A组8例(29.6%),B组10例(100%),C组42例(63.6%),三组间患者合并椎旁脓肿例数有统计学差义(χ2=17.049,P<0.01),其中A组合并椎旁脓肿例数显著少于B组、C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7)。(2)治疗前各组间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末次随访VAS评分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与B组、B组与C组末次随访VAS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开放手术组中,C1、C2、C3组间治疗前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各组间ES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C组末次随访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与B组、B组与C组末次随访ESR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开放手术组中,C2组治疗前ESR显著高于C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治疗后末次随访ESR显著高于C1、C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及治疗后末次随访各组间CRP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传统开放手术组中,C1、C2、C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末次随访CRP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A组病例治愈数27例(100%),B组病例治愈数10例(100%),A、B组所有病例均获得治愈,C组出现1例(1.3%)病例复发,65例治愈(98.7%),三组组间治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脊柱结核隶属于结核病范畴,标准化抗痨治疗方案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根本治疗措施。(2)在强调规范化抗痨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可采用包括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对脊柱结核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关键在于各种治疗方案中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把握。(3)B超引导下穿刺结核脓肿置管引流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和费用低等优势,但无法完成结核病灶的清除、力线纠正和稳定性重建,故针对骨质破坏不明显、脊柱稳定性较好,以腰大肌脓肿或流注脓肿为主的病例较适宜。(4)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微创、能进行脓肿引流和病灶清除的优势,但同样无法完成脊柱力线纠正和稳定性重建,故针对脊柱畸形不重、稳定性较好的病例较适宜。(5)传统开放手术也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但开放手术同时也会造成患者损伤,引发结核切口愈合不良、窦道形成甚至结核扩散等风险,多用于骨质破坏严重,脊柱稳定性差甚至出现神经损伤或侧后凸畸形明显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