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线团——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生存与命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pa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以时间为支点、以中国传统中的个人时间感受和社会时间观念为背景,展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文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面对时间的无常与无情,感时伤逝一直是文人骚客咏叹的一个恒长主题.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儒、释、道所开拓的永恒的天地境界和道教的神仙世界来排斥时间;中国传统的社会时间观念是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在中国传统中,个人的时间感受和社会时间观念处于一种平行的、相对独立的状态.在二十世纪,个人感受的时间与社会时间那种相对平行、独立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具体地说,二十世纪后,线性的时间观和进步、发展的历史观取代了传统的永恒观念.这种源于西方的历史时间观念认为:历史是整体的、连续的、进步的、发展的,在历史的尽头,站立着时间的目的.这种未来时间的神话不仅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时间观念,亦为个人的价值与意义之源.于是,个人时间被要求融入到整体的社会历史时间之中.社会历史时间不仅取代了个人时间,而且还要求个人时间与整体运动着的社会历史时间严丝合缝,任何些微的偏离或偏移,都将使人处于异常危险的境地.不仅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线性的时间观与进步、发展的历史观即未来时间神话语境下的产物,而且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都是这种未来时间神话的注脚.进入新时期后,历史进步与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终极目的遭到质疑,历史的头(箭头)被斩首,于是,人们与黑暗和虚无不期而遇,时间的线团紧紧地束缚着人,人们推之不去,排抑不开,时间成为人们的痛苦之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人们逃离这种不堪忍受的时间的方式有:1、麻醉时间;2、转移时间;3、反抗时间;4、阻断时间;5、锚定时间;6、凿穿时间;7、遮蔽时间;8、反思时间;9、肉搏时间;10;嘲弄时间;11、摧毁时间.在虚无时间的压迫下,也有一部分人,被迫退回到传统的永恒中,企图在永恒的庇护下免于遭受虚无的袭扰和啮噬.这些永恒的世界是:爱的世界、美的世界、宗教的世界、道的世界;90年代以后,人们又开拓出电脑网络世界中的无时间性的虚拟世界.二十世纪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大变换和大变化,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对时间的感觉和知觉也是异常的丰富和复杂,这从一个侧面决定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人格和精神,映射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该文还探讨了解决人的时间性生存危机的可能途径.
其他文献
自从笛卡尔将"我思故我在"设定为哲学的基本原则以来,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传统理论的基本逻辑结构.存在于历史事件中的主体的思想观念与隐遁于事件背后
王蒙创作心理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因为青春的特点、革命对于文艺倾向性的要求以及时代心理的影响,王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心理中除了对当时文艺政策的无条件拥护
《语助》①又名《助语辞》,是我国第一本诠释文言虚词的专著。作者卢以纬,字允武,元代浙江永嘉人,生卒年不详。以教书为业,其所作《语助》以塾本教科书问世。该书最早见于《奚囊广
大陆九十年代学者散文与香港沙田学者散文是大陆、香港两地学者散文写作现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中文化批评写作母题的比较与精神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