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人生的交响——王蒙创作心理发展论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y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蒙创作心理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因为青春的特点、革命对于文艺倾向性的要求以及时代心理的影响,王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心理中除了对当时文艺政策的无条件拥护与执行外,主要表现为一种青春诗意。但因反右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这种青春诗意只如昙花一现,凋零在历史烟云中。从新时期之初到80年代初的几年里,王蒙一方面沿续着其革命作家的立场,注意表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相一致的积极乐观的内容,但其在极左历史中所经受的精神上的极度痛苦往往极顽强地表现出来,并对其正统内容造成冲击甚至颠覆,二者的矛盾构成了王蒙此时期的一种心灵上的分裂状态。80年代中后期是王蒙创作思想的转折与深化期。随着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演变,王蒙逐渐摆脱了创作上的外在束缚,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到对于“人”的关注,再到对于人性的剖析与表现,王蒙的创作心理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在90年代的创作中,除了一种怀旧情绪和一种对于极左思潮的警惕与担忧之外,因为多元文化思潮以及作者极其丰富的人生体验,王蒙的创作心理呈现为一种浑杂之境。王蒙创作心理的演变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其人生经历的原因,很多时候二者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分清。历史与人生的交响,贯穿了王蒙创作心理演变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基本观点是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旨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原则,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层
本论文首先通过张贤亮和劳伦斯作品中性爱意识的比较揭示了性对于人类的普遍意义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制下人们对于性的认识的异同;其次,笔者运用接受美学、精神分析、女性
由《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组成的“江南三部曲”,是格非新时期转型后备受关注的重要作品。“江南三部曲”跨越百年中国历史,聚焦于历史变革中的个体,塑造了陆
神龙元年(705)至先天二年(713),是唐朝宫廷政治斗争最为激烈、最为频繁的时期,此期文学是唐代文学发展由初而盛的关键,二者的关系极为紧密,故研究初唐后期宫廷政治斗争与文学论题
自从笛卡尔将"我思故我在"设定为哲学的基本原则以来,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传统理论的基本逻辑结构.存在于历史事件中的主体的思想观念与隐遁于事件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