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与阐释的——大陆九十年代学者散文与香港沙田学者散文文化批评母题的比较与精神分析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6273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九十年代学者散文与香港沙田学者散文是大陆、香港两地学者散文写作现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中文化批评写作母题的比较与精神分析实质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体裁同母题内两地写作的同异性比较;二是此写作现象中隐含着的写作主体的文化精神立场。大陆九十年代学者散文与香港沙田学者散文文化批评母题的比较与精神分析所力图表明的是,在社会结构整体变动的时代语境中,知识分子(学者)通过散文中特定母题的写作而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精神立场。在时代语境的制约和学者立场的双重作用下,学者散文文化批评母题写作的文体可能产生从重文采到重分析的文体渐变,简而言之,就是“文”到“论”。
其他文献
本论文首先通过张贤亮和劳伦斯作品中性爱意识的比较揭示了性对于人类的普遍意义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制下人们对于性的认识的异同;其次,笔者运用接受美学、精神分析、女性
由《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组成的“江南三部曲”,是格非新时期转型后备受关注的重要作品。“江南三部曲”跨越百年中国历史,聚焦于历史变革中的个体,塑造了陆
神龙元年(705)至先天二年(713),是唐朝宫廷政治斗争最为激烈、最为频繁的时期,此期文学是唐代文学发展由初而盛的关键,二者的关系极为紧密,故研究初唐后期宫廷政治斗争与文学论题
自从笛卡尔将"我思故我在"设定为哲学的基本原则以来,思维与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传统理论的基本逻辑结构.存在于历史事件中的主体的思想观念与隐遁于事件背后
王蒙创作心理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因为青春的特点、革命对于文艺倾向性的要求以及时代心理的影响,王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心理中除了对当时文艺政策的无条件拥护
《语助》①又名《助语辞》,是我国第一本诠释文言虚词的专著。作者卢以纬,字允武,元代浙江永嘉人,生卒年不详。以教书为业,其所作《语助》以塾本教科书问世。该书最早见于《奚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