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国传统师徒文化以尊师重道为核心,强调了“事师犹事父”的师徒关系,明确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三大功能。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新型师徒文化已冲破传统师徒文化的阈限,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师徒功能作为师徒文化的外在体现,被赋予了更高的时代标准。师徒功能(mentoring function)指导师为帮助学生提供的全部典型行为,并以师生关系为纽带相互作用而衍生出不同发展性质的功能。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学术生涯之中,对个体外在能力的提升和内在心理的重塑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师徒功能理论(Mentoring function theory)、师徒创新模型(Apprenticeship innovation model)、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和不确定管理理论(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以956名在校研究生为被试,采用师徒功能量表、知识共享量表、专业认同感量表、心理安全感量表和创造力量表,进一步考察研究生师徒功能、知识共享、研究生专业认同感、创造力及心理安全感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构建研究生师徒功能的多重心理效应路径。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自编的《研究生师徒功能问卷》包括四个维度:社会心理、角色模范、工具性和人际网络。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项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作为本土研究生师徒功能的测量工具。2.师徒功能与研究生创造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际网络维度与创造力相关性最强(r=0.469,p<0.01);研究生专业认同感与师徒功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专业价值感维度与人际网络维度相关性最强(r=0.469,p<0.01);师徒功能与研究生心理安全感也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工具性维度与人际安全感相关性最强(r=0.360,p<0.01)。人际网络维度、工具性维度均对研究生创造力具有正向预测的作用,其中人际网络维度的预测作用最强(Beta=0.469,p<0.001);工具性维度、人际网络维度均正向预测专业认同感,其中工具性维度的预测作用最强(Beta=0.514,p<0.001);工具性维度、社会心理维度、人际网络维度均正向预测研究生心理安全感,其中工具性维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强(Beta=0.349,p<0.001)。3.(1)知识共享在师徒功能(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值对应为0.174和0.052;(2)知识共享在师徒功能(工具性功能)与专业认同感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间效应值为0.123,在师徒功能(社会心理功能)与专业认同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中间效应值为0.039;(3)在师徒功能(工具性功能、社会心理功能)与研究生心理安全感关系中,知识共享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值对应为0.107和0.034。4.研究生感知的角色模范功能、研究生创造力和专业学习观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86,p<0.01;t=-3.20,p<0.01;t=-2.02,p<0.05);研究生感知的角色模范功能(F=6.18,p<0.01)、创造力水平(F=7.51,p<0.01)、目标与计划(F=5.98,p<0.01)、专业投入度(F=5.48,p<0.01)、人际安全感(F=3.20,p<0.05)、确定控制感(F=4.10,p<0.05)在专业上差异显著,研究生感知的角色模范功能(F=3.20,p<0.05)和人际网络功能(F=4.10,p<0.05)在年级上差异显著。研究生感知的社会心理功能在导生性别上的交互作用显著。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研究生师徒功能的理论成果,构建了师徒功能具体作用路径,另一方面从师徒功能着手,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自我和谐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