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内囊梗塞大鼠模型运动感觉功能恢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三种麻醉方式对大鼠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和静息态功能连接结果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SD大鼠及Wistar大鼠的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及静息态功能连接磁共振结果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采用24只SD大鼠及24只Wistar大鼠。大鼠被平均分为三组并在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下进行f MRI扫描。三组大鼠分别在2%-2.5%异氟烷(isoflurane,IFR组)、右美托咪定团注结合持续滴注(dexmedetomidine,MED组)、右美托咪定团注结合低剂量异氟烷(MED&IFR组)下进行麻醉。每只大鼠都进行一组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前爪电刺激)及一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每组扫描包含不同时间点的三次重复扫描。实验中比较了三组大鼠在对侧初级感觉皮层前爪区(S1FL)的平均BOLD信号响应。针对静息态数据分析,我们引入了一个新变量r ICS用来量化双侧对称的半球间功能连接。研究结果:相比于Wistar大鼠,SD大鼠显示出了较低的刺激引起的对侧初级感觉皮层前爪区BOLD信号响应(F=42.367,P<0.001)。MED组的Wistar大鼠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实验中显示了最稳定的对侧初级感觉皮层前爪区的激活(P<0.001,相较于其余二组)。MED&IFR组的SD大鼠比其余二组拥有最高的r ICS值(P<0.001及P=0.001,分别对于IFR组及MED组)。Wistar大鼠在三种麻醉方法下均显示出了较低的r ICS值。研究结论:Wistar大鼠在三种麻醉方法下均没有显示出双侧对称区域特异的半球间功能连接。右美托咪定团注结合低剂量异氟烷是一个稳健的可以在SD大鼠取得稳定半球间功能连接结果的麻醉范式。SD大鼠及Wistar大鼠上都表现出了任务引起的BOLD激活和双侧对称区域特异的半球间功能连接范式失耦联的情况。第二部分大鼠功能磁共振数据自动化处理流程的建立与任务刺激设备的制作研究目的:通过修改现有开源的基于人类f MRI数据的软件包建立一套基于Matlab平台的自动化的大鼠功能影像数据处理流程,并构建一套磁共振兼容的恒流大鼠前爪电刺激装置。材料与方法:美托嘧啶和低剂量异氟烷麻醉下进行20只Wistar大鼠和20只SD大鼠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SPM8建立40只大鼠平均标准大鼠EPI模板。结合日本东北大学及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大鼠T2模板及图谱,建立包含精确分割的皮层与皮层下脑区的数字图谱及T2模板。通过AFNI的3d Tagalign方法将大鼠功能像模板与大鼠T2模板配准。对DPARSF软件包和REST软件包代码进行修改,使之与新模板兼容。通过AFQ-master和vistasoft-master软件包制作大鼠的表面皮层文件并通过新图谱制作大鼠的脑区节点文件。同时,我们制作了磁共振兼容的恒流大鼠前爪电刺激装置及“扫描-刺激”同步刺激范式设计软件,并对5只在美托嘧啶麻醉下Wistar大鼠进行任务态扫描。研究结果:我们建立了一套包含212个精细分割的皮层及皮层下脑区的电子图谱和EPI功能像-T2结构像配准良好的模板体系。修改后的大鼠自动化处理软件能够自动完成大鼠功能数据必需的预处理和相关的后处理步骤,大鼠图像配准误差在各个方向低于单个体素大小。电刺激前爪任务态中大鼠对侧前爪感觉皮层明显激活,激活位点与图谱前爪感觉皮层重合良好,BOLD信号响应峰值为4.5%±0.6%。修改后的大鼠模板和利用模板制作的皮层节点等文件能够直接的在Rest Slice Viewer上及Brainnet View使用,并叠加功能磁共振结果展示3D结果。研究结论:基于Matlab平台的大鼠功能影像自动化处理软件极大的促进了功能影像处理的便利性和准确性,也使结果的可视化和理解更为方便和直接。第三部分单侧内囊梗塞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行为学评估研究目的:利用光栓法结合立体定位仪建立稳定的单侧内囊梗塞模型并运用多种行为学方法评估单侧内囊梗塞大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材料与方法:实验包含雄性SD大鼠26只。大鼠用异氟烷(2%-2.5%)麻醉成功后俯卧位固定于立体定位仪,在前囟左侧3.1mm,尾侧2mm处开颅窗,利用套管置入光纤置前囟腹侧7.2mm处,尾静脉注射玫瑰红(20mg/kg),利用激光器发出的532nm绿光对内囊位置照射2分钟。将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激光照射功率(10w,20w)进行照射。大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24h后,在7T MR上进行T2加权像监测,以确定大鼠造模成功。在卒中造模后,1,3,5,7,11,27天进行T2加权像扫描及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mNSS)行为学评估。研究结果:磁共振T2图像显示共计19只大鼠造模成功,其中小功率组(10w)7只,大功率组(20w)12只。小功率组造模后24h点病灶大小为6.5±1.8 mm3,大功率组造模后24h点病灶大小为29.8±4.8 mm3。大功率组大鼠病灶面积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大于小功率组(P<0.001)。m NSS评分结果显示小功率组各个时间点的m NSS评分均小于4分,大功率组各个时间点的m NSS评分均显著比小功率组大鼠高(P<0.01)。研究结论:光栓法结合立体定位仪可以建立具有大小稳定局限的内囊梗塞病灶的大鼠模型,采用10w以上的激光照射功率建立的模型具有更显著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更适合用于进行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的研究。第四部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评估单侧内囊卒中大鼠的运动感觉功能恢复研究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探究单侧内囊卒中大鼠卒中后的感觉运动皮层半球间功能连接与丘脑-皮层功能连接的改变,并探索卒中后异常的功能连接模式是否与卒中后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相关。材料与方法:56只SD大鼠进行单侧内囊卒中造模,其中设置18只假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前3天内、后1天、后20天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在卒中后1、4、10、20天进行行为学测试。行为学测试包含m NSS测试、改良平衡木试验及Von Frey纤维丝试验以综合评估大鼠卒中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分别以初级感觉皮层前爪区、初级运动皮层及对侧腹侧丘脑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得到功能连接图,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功能连接图进行分析。提取异常的功能连接信号值与行为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最后,尝试利用逻辑回归对急性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进行卒中预后模型建模。研究结果:大鼠造模后1天及20天两侧感觉皮层功能(以及运动皮层)功能连接减低(P<0.001;P=0.021),但卒中组与假手术组之间并无差异(P=0.218;P=0.164)。卒中后对侧腹侧丘脑与对侧感觉皮层功能连接增高,与同侧内囊后肢区域功能连接降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后一天点对侧感觉皮层与丘脑功能连接强度与1天点及20天点Von Frey纤维丝试验(r=0.501,P=0.002;r=0.486,P=0.003)及20天点改良平衡木试验时间(r=0.533,P=0.001)均呈显著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病灶面积与对侧皮层与丘脑功能连接值均对预后预测有显著作用(Z=2.236,P=0.0195)。研究结论:两侧感觉皮层功能及运动皮层功能连接减低与手术过程相关而与内囊梗塞无关。卒中急性期对侧初级感觉皮层与对侧丘脑的功能连接强度的增强不仅与卒中急期的行为学表现相关,同时与卒中慢性期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相关,提示该指标有潜力作为单侧内囊卒中后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预后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其他文献
为了能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且富有人情味的医疗环境,避免华而不实的医疗建筑,设计上应有新思路和新理念,医院建筑规划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注意院内外细节的设计。本文从现代化的医院建筑设计理念入手,分析当前医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建设出舒适、人性化的现代医院。
宁夏地区调峰主要依靠煤电机组承担,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宁夏调峰形势更加严峻。基于此背景,从源-网-荷-储灵活性提升入手,构建了以电力系统的总发电成本最低为目标的优化模型,运用SPER_PROS系统进行“十四五”本地区运行模拟。基于以上优化模型,构建满足宁夏调峰资源的8种典型场景,通过对这8种场景的仿真计算分析,得出通过深化煤电机组调峰、需求侧分时峰谷电价、电网侧跨区直流运送方式按照送端负荷参与调
分子基相变双稳态晶体材料是一类能够在外界条件刺激下发生介电、压电、热释电、铁电或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的新型材料,其光电性质在应激作用下极易发生在高活性高度可动状态和低活性冻结状态之间的双稳态切换,在铁电信息存储器、压电传感器、热释电探测器、光调制器、光电开关和激光倍频等多功能集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诺伊曼(Neumann)原理和居里(Curie)原理可知,晶体的电学、光学性质与晶体结构、对称性紧密
强子自旋结构是当今量子色动力学(QCD)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强子内部自旋结构,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QCD理论。由于QCD在强子能标下耦合常数比较大,不能直接做微扰计算,于是发展出了 QCD因子化方案。这一方案将微分散射截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硬散射过程,即可以通过微扰计算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由分布函数和碎裂函数描述的非微扰过程。在描述自旋物理我们更重要的是获得相关极化的微分散
镗刀是孔加工的重要加工工具,当进行深孔加工时,由于镗杆具有较大的长径比,镗杆刚性差,容易发生切削振动。剧烈的振动除了会导致加工表面出现振纹,使粗糙度达不到要求外,还会导致切削力激增,增大刀具崩刃风险,危及工人的人身安全。为了抑制镗杆振动,可以采取主动或被动的减振技术,其中,主动减振技术针对性好,但因为主动减振要附加传感器、作动器等电器元件,稳健性较低;被动减振技术的针对性虽不及主动减振技术,但其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量子力学不断发展对量子系统的理解变得更为深刻。确切地说,人们已经认识到,即使量子系统中没有电位差异,只要量子系统的参数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就有可能产生非零电荷电流或平衡电流。这就是量子泵效应。由于量子泵效应的发现,使得量子泵与其他令人着迷的现象,如持续电流和超导电性,有一些相似物理原理吸引人们的关注。量子泵根本上探索了不同相互作用下的运输对称性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找到一个量化电
碳素双相钢是由较软的铁素体(α)基体和弥散分布的硬质第二相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γ)或贝氏体)组成的高强钢,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双相钢一般通过两相区等温后快速或中速冷却的热处理方式进行制备。本文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Fe-0.323C-1.232Mn-0.849Si(mol.%)双相钢在不同热处理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和溶质分布的演化,深入分析工艺-组织-
随着激光技术、微纳加工技术和原子操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调制下的原子相干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的空间调制指的是调制相干原子介质或者相干激光场的空间分布。空间调制下的原子相干效应已经被用于实现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比如亚光速和超光速脉冲传输、古斯-汉欣位移、双色激光、辐射阻尼光学增强、原子局域、电磁感应光子带隙、电磁感应光栅、时空反演(PT)对称性等。对这些光学现象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将有助于光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具有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疾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编码的X蛋白(HBx)以多种方式,包括基因畸变和失调、表观遗传学修饰改变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调控等在HCC细胞增殖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
广义逆可以分为经典广义逆和新型广义逆.经典广义逆有Moore-Penrose逆以及Drazin逆(Drazin指标为1时称为群逆),这两类广义逆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最优化,电网络分析,马尔科夫链以及测量学等.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型广义逆,例如2010年Baksalary和Trenkler在复矩阵中提出的核逆与对偶核逆.2014年,Rakic等人把复矩阵上的核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