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经历了25个多世纪,并先后形成了各种理论。其代表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和认知论。比较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替代论以昆提良为代表。他们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修辞层次上。互动论由里查德最先提出,由布莱克发展,虽然有点认知研究的味道,但仍局限在语言层次上的研究。对隐喻进行认知研究已有二十几年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其中,雷科夫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论的代表,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局限,将隐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加德那和维那指出:隐喻能力是理解隐喻、解释隐喻有效性、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以及评价隐喻表达是否恰当的能力。他们的研究只限于儿童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并未涉及隐喻生成的语用学层面也未对隐喻能力及外语教学的关系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在总结各种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隐喻的分类、认知功能、汉英文化认知差异、及其两个主要特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为后文的隐喻能力研究以及隐喻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的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本文还进一步对隐喻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影响隐喻理解能力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并对隐喻生成能力的发展、习得和隐喻的运用能力深入地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又对隐喻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隐喻能力的提高能促进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能力的提高,能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能力、概念的流利运用程度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能使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隐喻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和实践。 第一章简要介绍目前隐喻和隐喻能力研究成果、现状和方向。 第二章总结四种主要隐喻理论。它们分别是: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和认知论。 第三章对隐喻的分类、认知功能、汉英文化认知差异、及其两个主要特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第四章回顾了对隐喻能力的历史研究及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并论述了隐喻生成能力的习得和英语隐喻的运用能力。 第五章论述了隐喻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本章分别论述了隐喻能力与英语词汇(包括多义词、短语动词和习语)学习的关系,隐喻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隐喻能力与系统的英语学习的关系,隐喻能力与概念的流利程度的关系。 第六章总结了以上研究对英语教学双方的启示。一方面,学生应提高隐喻意识,提高隐喻能力,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隐喻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