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ce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低发地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遗传因素的影响等,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大肠癌早诊断、早治疗与五年生存率紧密相关。有数据统计提示结肠癌在肿瘤早发现早治疗,其五年生存率达90%,但是目前许多国家仍缺乏早期筛查的有效手段,仅有不到40%的患者在肿瘤早期被诊断。结直肠癌在亚洲国家五年存活率接近60%。临床上诊断为早期结直肠癌很少见,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进展期,大约有一半的病人是出现了局部或者远处转移症状而诊断为结直肠癌。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采用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而手术是治疗肿瘤的首选,虽然在放化疗及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其总的5年生存率仍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发生了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直接侵犯邻近脏器及血行转移等,导致肿瘤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在大肠癌的发病及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对结直肠癌的预防,提高五年存活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至今未被具体阐明。现阶段对肿瘤相关基础研究主要分为细胞水平、DNA水平、RNA水平以及蛋白质水平四个方面。其中在DNA水平上,对于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可引起DNA空间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功能变化最终影响DNA转录功能,导致相应翻译蛋白产物改变,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基因研究的热点,某些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已经得到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主要在肺和肾的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与心、脑、肾的发病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关键酶,在维持循环系统的水钠电解质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在ACE基因的第16内含子存在一个287碱基的Alu序列插入(I)、缺失(D)多态性,进而形成了3种基因型:1I、1D及DD。有研究证实该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相关,缺失型等位基因(D)ACE水平明显增高。大量的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多种肿瘤上表达,并可影响肿瘤的增殖、肿瘤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同时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显著减少癌症发病风险及相关死亡率。但亦有报道指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发生无关,而与人种有关。我们对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ACE多态性的作用仍不明确,为进一步明确ACE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可能关系,本研究以146例泰安市范围内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潜在关系,同时进一步分析ACE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第一部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在正常人及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ACE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我们对14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06例健康对照人群的ACE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其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一般临床资料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1.结直肠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结直肠癌(CRC)患者ACEI/D多态性的频率分布与健康对照不同,其中在结直肠癌患者中II、ID、DD表型发生的频率依次为:26.03%、50.68%、23.29%,在健康对照组中II、ID、DD表型发生的频率依次为:38.68%、45.28%、16.04%。3.ACEDD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在CRC患者中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23.29%vs.16.04%),统计分析表明DD基因型为CR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38,OR=2.158,95%CI=1.039-4.480)。4.D等位基因频率在CRC患者组中显示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并且D等位基因显著增加CRC易感性(P=0.026,OR=1.501,95%CI=1.048-2.150)。结论:结直肠癌(CRC)患者ACE I/D多态性的频率分布与健康对照不同;ACEDD基因型为CRC发生的危险因素。D等位基因与CRC发生风险显著相关。第二部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在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亚组及非淋巴结转移组中的分布情况。以及ACE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我们对146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分别行ACE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同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ACE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分析ACE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2.结直肠癌(CR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ACE I/D多态性的频率分布与非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存在差异,其中在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中II、ID、DD表型发生的频率依次为:18.18%、50.00%、31.82%,在非淋巴转移组中II、ID、DD表型发生的频率依次为:32.50%、47.50%、20.00%。3.ACEDD基因型在CRC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比在非淋巴结转移组中更频繁地观察到(31.82%vs.20.00%),DD基因型与CR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显著相关(P=0.028,OR=2.844,95%CI=1.107-7.038)。4.D等位基因频率在CRC淋巴结转移患者组中显示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并且D等位基因显著增加CR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易感性(P=0.026,OR=1.692,95%CI=1.063-2.693)。结论:结直肠癌(CRC)淋巴结转移的患者ACE I/D多态性的频率分布与非淋巴结转移的不同;ACEDD基因型为CRC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D等位基因与CRC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事件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因肝硬化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纳入117名肝硬化PVT和125名肝硬化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来减少偏倚。分析了肝硬化非肿瘤性PVT的临床特征和其对肝硬化失代偿、生存率的影响。结果:PVT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5(8.0-23.0)月,非PVT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4(8.0
目的总结宫颈癌筛查中TCT阴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寻找TCT漏诊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宫颈活检提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且活检前有TCT检查结果的患者451例,根据术前TCT结果分为两组:TCT阴性组231人,TCT阳性组220人,回顾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对两组患者有差异的
目的:了解女性乳腺癌患者配偶的性行为及性功能变化与临床变量和社会人口学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集病例,共纳入196名23岁-59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男性配偶。通过在线问卷或电话访问方式,填写男性性功能问卷(BSFI),并收集社会人口学变量和临床变量。结果:受访者平均年龄46.13±7.75岁,至调查时妻子平均患癌时间1.58±0.48年。受访者性
目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仅占所有头颈部肿瘤的1%。其特点是较高的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易转移至肺、肝和骨骼。远处转移患者存活率低于未转移者。目前,对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治疗手段仍是以手术联合放疗或者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长期的生存率偏低,治疗效果不佳。由于缺乏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膈肌厚度(thickness of the diaphragm,TD)、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 thickening fraction,DTF)、膈肌活动度(diaphragmatic excursion,DE)及呼吸肌力的变化情况,并探讨膈肌超声指标与呼吸肌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2月接收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分别在
目的:通过对伴有致密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分析,探索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和脑梗死病因分型的关系,以及该类患者行动脉取栓的价值。方法:搜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连续性动脉取栓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病例,分为致密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阳性组和阴性组。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TOAST分型、血管再通率、术中介入补救措施、术后90d m RS评分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患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尽管HPV疫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晚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N6-甲基腺苷(m~6A)在真核生物是最普遍的RNA转录后修饰,其关键调节因子甲基转移酶(“writers”)、去甲基化酶(“erasers”)和识别蛋白(“r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PD-MCI)高危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纵向改变。方法: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认知量表对来自PPMI数据库的83例认知功能正常的PD患者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其中26例在4后进展为PD-MCI,而57例在4年后仍认知保持正常,最终将纳入者分为两组,即进展组(n=26)、稳定组(n=57)。应用TBSS的方法,研究在基线期及第4年随访期两个时间点,进展组和稳定组之
目的: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已被证实为一种重要的抗炎和抗纤维化因子,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ACE2)-Ang-(1-7)-Mas受体轴调控炎症状态下的巨噬细胞表型转换以及盲肠结扎穿孔诱导的脓毒血症小鼠炎症的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个部分
目的:探讨在真实世界中以雷替曲塞为基础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多家三甲医院中符合条件的HCC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雷替曲塞分为雷替曲塞组和对照组。使用1:1比例的倾向性得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