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移植术后由于门静脉高压的缓解以及肝功能的恢复,大多数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通常能够得到迅速改善,但部分患者仍存在长期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并探索降低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实施开展的386例成人肝移植手术病例,根据病例入组标准,故本研究共纳入128病例。对本组所有病例的移植前脾脏体积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胃左静脉直径、术前和术后血小板、术前和术后白细胞、术前总胆红素及MELD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获得的相关风险因素,对术前存在该风险因素的病例进行肝移植手术同期行脾动脉缩窄术,分析其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显示,128病例中61例(47.7%)肝移植术后表现为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58±18×109/L),67例(52.3%)肝移植术后血小板水平得到恢复(128±42x109/L)。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组术前血小板(37±23x109/L),与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缓解病例组术前血小板(45±16×109/L)相比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组术前脾脏体积(558±285m1),与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缓解病例组术前脾脏体积(384±184m1)相比较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组术前PV直径(17±3mm),与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缓解病例组术前PV直径(153±3mm)相比较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组术前CV直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肌酐、INR及MELD评分分别与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缓解病例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示肝移植术前脾脏体积大于500ml(P=0.012,OR=2.789,95%CI=1.249-6.227),PV直径大于15mm(P=0.017,OR=3.124,95%CI=1.230-7.933)以及肝移植术前血小板水平(P=0.416, OR=0.991.95%CI=0.971-1.012)。行肝移植同期脾动脉缩窄术的6例病例中仅1例(16.7%)在肝移植术后表现为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未行肝移植同期脾动脉缩窄术的48例中32例(66.7%)在肝移植术后存在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两组病例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8)。结论:本研究认为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症多于术后1个月内缓解,并且其血小板水平于术后3个月后趋向稳定。肝移植术前脾脏体积(大于500m1)以及PV直径(大于15mm)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12个月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肝移植术前血小板水平虽然不是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但与其密切相关。肝移植手术同期行脾动脉缩窄术控制脾脏体积作为肝移植术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