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异质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一度被西方描述成原始野蛮的异域番邦。是赛珍珠让西方重新审视中国,她在《大地》中塑造的王龙夫妇那种对土地和生命的执着感染了处在经济大萧条困境中的美国大众。另外,西方世界涌现出很多华裔作家,他们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介绍中国。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母亲的回忆向西方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神秘,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
近年来,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都十分关注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异质文化语境下文学的文化研究成为他们共同拓展的空间。形象学是跨文化研究领域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主要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更加注重探讨异质文化语境下文学形象间的相互影响,即“自我”和“他者”,“本土”和“异域”的互动性。根据形象学,任何形象的塑造都是自我和他者互动的结果。笔者认为,赛珍珠的中国形象塑造是自我和他者相互关照下的折中;谭恩美的中国形象塑造则是在“自我”主体混杂与困惑下的一种身份寻求。本论文运用形象学理论分析异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旨在揭示“自我”和“他者”的互动对异质文化交流的影响。
本论文一共五章,第一章引言主要向读者分别介绍赛珍珠《大地>和谭恩美《喜福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从社会学角度针对赛珍珠和谭恩美的“边缘人”文化身份进行了分析探索,指出:为了走出这种身份尴尬的困境,边缘人试图从文学塑造中寻求出路,赛珍珠和谭恩美选择中国叙事以寻找自我价值。第二章引入形象学理论,以文本分析为主,比较赛珍珠《大地》和谭恩美《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指出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从根本上是对美国自我文化的关照。第四章把中国形象塑造置身于异质文化交流大语境,从文化相对主义分析中国形象塑造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同时指出中国形象重塑在全球化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边缘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能扮演的角色。第五章对整篇论文做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异质文化交流下的中国形象的研究价值,为今后异质文化交流下中国形象塑造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