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推拿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学指标(自发痛、热痛、步态)、右侧L4、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细胞形态的改变以及右侧L4、5DRG中P2X3(Purinergic receptor P2X ligang-gated ion channel 3,P2X3)、PKC(Protein Kinase C,PKC)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DRG中PKC-P2X3通路在推拿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外周镇痛作用,丰富推拿镇痛的理论体系。方法:64只健康雄性SD(Sprague 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每组各16只。模型组和推拿组大鼠建立CCI模型,推拿组大鼠于术后第4天介入推拿干预,一天一次,一次15min,连续干预18天,其余各组只做和推拿组相同的固定,不推拿。分别采用自发痛标准评分、热水甩尾实验、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观测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3、7、14、21天的自发痛、热痛觉过敏和步态参数的改变,并于模型制备后21天,取出各组大鼠右侧L4-5DRG,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2X3、PKC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HE病理染色观察DRG中细胞形态的改变。结果:(1)各组大鼠在造模前的自发痛评分、热痛阈值、Catwalk步态参数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造模后,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推拿组大鼠出现甩尾、舔舐等后肢保护现象,右后侧下肢在行走时不接触地板、承重减少,自发痛评分数值增加、热水甩尾潜伏期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atwalk步态参数的变化:站立相持续时间、足印面积、足印强度、最大接触面积下降,摆动相持续时间增加,步行时间保持不变,步态模式仍以交替模式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推拿手法干预后,推拿组的自发痛评分出现下降、热痛阈值出现回升;Catwalk步态参数的变化:站立相持续时间、足印面积、平均足印强度、最大接触面积开始上升,并逐渐接近正常基线水平,摆动相持续时间开始下降,和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推拿组L4、5DRG中P2X3、PKC蛋白表达增加,推拿组L4、5DRG中P2X3、PKC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推拿组L4、5DRG中P2X3、PKC蛋白表达增加,推拿组P2X3、PKC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E病理染色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DRG内的神经元大而圆,核仁清晰,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界清楚,周围可见胶质细胞浸润;模型组和推拿组大鼠DRG细胞出现胞质肿胀,细胞裂解坏死,胞质染色不均匀,细胞质和细胞核分界不清晰。结论:推拿能够减轻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自发痛和热痛觉过敏程度,并改善因造模引起的异常步态,促进神经损伤后步态的恢复,并降低推拿组大鼠L4、5DRG中PKC、P2X3蛋白表达水平。本实验结果阐明,DRG中PKC-P2X3通路参与调控推拿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镇痛机制,可能的镇痛原理是通过降低DRG中PKC、P2X3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弱由二者所介导的疼痛信号进一步向上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