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乳品产业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近来接连爆发的乳品质量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乳品市场秩序。
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细致考察了乳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乳品质量的影响,寻找加强和改进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策略和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农户和乳品生产企业在乳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前提下的行为选择;(2)研究消费者对优质安全乳品的认知、接受程度、购买行为以及消费者对安全乳品的支付意愿;(3)研究政府行为对乳品产业和乳品质量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我国乳品质量提高。过高的监督成本,削弱了生产者控制乳品质量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的监管困难。(2)现有的乳品质量控制模式有待加强。市场主体通过质量信号传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分离均衡,但部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给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3)消费者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严重闭塞。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差,获取信息渠道少,且每个渠道传递的有效信息量也有限。消费者渴望能购买到优质安全的乳品,并愿意为此而支付更高的价格。(4)政府监督管理相对滞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激励措施来支持和鼓励我国乳业的发展,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政府对乳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相对比较滞后,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乳品质量信息发布机制;成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加强乳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普及安全生产和营养知识;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