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有着与西方国家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不一样的内容和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寻找并分析形成这种路径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其变迁规律,探索其变迁原因,从而可以更有说服力地解释我国金融制度向前、向后、停滞不前并呈现与国外不一样特点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可以科学的预测我国未来金融制度的目标模式及进一步变迁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宏观的角度研究金融制度变迁及其变化路径,重点研究影响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供需理论、成本-效益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的有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中国特殊的金融现状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来分析这一路径的存在及其变化发展趋势。首先,在介绍国内外在金融制度变迁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分析西方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三条路径。第一,组织体系变迁路径,即由单一银行制度到垄断竞争制度再到竞争性银行制度;第二,信贷制度变迁路径,即由指定性信贷管理到政府引导性信贷管理再到政府窗口指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第三,业务经营制度变迁路径,即由混营银行制度到分业银行制度再到呈现综合银行制度趋势。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形成有如下特点:一是变迁路径比较复杂;二是变迁路径的形成比较曲折;三是金融制度变迁路径与经济体制变迁的轨迹基本一致,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次,本文首先从制度的供需和均衡角度研究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呈现与西方国家不一致特点的原因在于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殊供给、需求及均衡特点。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均衡过程中,中国各级金融官员即“政府银行家”代表政府实施金融制度变迁的均衡,因此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均衡深深地打上了政治银行家个人行为的烙印。其三,本文详细研究了国家和政治银行家在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均衡机制,即在金融制度变迁中国家的效用函数和政治银行家的个人效用函数的轨迹,进一步揭示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形成的原因以及左右形成这种路径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认为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均衡过程中,国家的效用函数中有四个内生变量即直接控制金融的收益成本;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安全;宏观调控<WP=5>的有效性,同时有五个外生变量,本文对四个内生变量变化趋势作了实证分析。在分析国家效用函数之后,本文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均衡实施者---政治银行家的个人效用函数进行分析,认为政治银行家的效用是经济收益与政治收益的函数,政治银行家的个人效用函数与国家的效用函数并不完全重叠,只有当两者的效用同时为正时,金融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因此,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均衡条件是国家效用函数和政治银行家个人效用函数的统一。由于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特殊的均衡条件,使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呈现特殊的变迁特征。其四,本文分析研究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本文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形成之后,在现实社会中有四种自我强化这种路径的机制。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由于中国特殊的金融制度的供需及均衡机制形成自已特殊的变迁路径以及变迁特点,那么这种路径及变迁特点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内容和方式。为了提高金融制度变迁的效率,避免走入制度变迁中的“锁定”发展轨迹,中国政治银行家应该注重金融制度的整体科学设计,应逐渐实现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与微观金融主体主导的诱致性变迁相结合,要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制度变迁的实施机制。最后,本文在分析中国现行金融制度内在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制度的目标模式及变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现行制度在金融组织制度、市场制度、监管制度,宏观调控制度四个方面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形成机制的特点,预测了中国金融的目标模式,即中国金融制度在向竞争性金融体系演变的同时,在政府窗口指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作条件下,逐渐实现由分业银行制度向综合银行制度过渡。本文根据国家效用函数和政治银行家个人效用函数的变量变化趋势说明了理由。为了逐渐实现这种目标模式,本文从组织体系制度、金融市场制度、金融调控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四个方面提出未来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 基于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研究,课题比较大,理论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文章会有不少缺陷和遗漏,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此寄希望后续研究和后来者对本研究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