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轮轨型面匹配的地铁9号道岔转辙器钢轨廓形优化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的轮轨型面匹配有助于保证行车安全、改善车辆运行品质、降低轮轨磨耗和伤损、提高服役寿命等。当下,我国地铁线路中轮轨型面匹配不一,关于轮轨型面匹配的问题,在普通区间线路上的研究涉足较多,而在道岔区的研究几乎为零。因而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几种常见的地铁车轮型面进行对比,从而获得较为良好的轮轨型面匹配组合;另外,考虑到地铁道岔区轮轨关系复杂、侧向过岔亟需提速和曲线尖轨损伤严重、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对我国现有的地铁道岔区钢轨进行廓形优化的研究亟需开展。为比较不同车轮型面在地铁9号道岔区的轮轨型面匹配性能,将轮轨接触几何、轮轨过岔接触力学、过岔动力学及轮轨磨耗与伤损考虑在内,分别采用传统的指标比较法定性判断和在此基础上的改进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的对比和验证。比选结果表明:当直向过岔时,S1002车轮与地铁9号道岔匹配时过岔性能良好;当侧向过岔时,LM车轮与地铁9号道岔匹配时过岔性能更优。DIN5573车轮与地铁9号道岔匹配时,无论是直向过岔还是侧向过岔,其性能较差,尤其在轮载过渡区段,其过岔时接触斑面积很小而最大法向接触应力很大。改进层次分析法也对此结论进行更为全面而准确地验证。车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较大的滚动圆半径差有利于提升侧向过岔能力,但其过岔平稳性不易保持。轮轨型面共形度越高,轮载过渡时,轮轨法向接触间隙越小,有利于降低轮载过渡时的接触应力。通过选用车轮/钢轨型面斜率表征轮轨型面共形度,根据轮轨接触几何特性推导并建立了车轮/钢轨型面斜率与车轮滚动圆半径差的关系,给定调整后的目标滚动圆半径差函数曲线,据此可进行整轨头钢轨廓形的设计,并通过刨切形成优化的道岔转辙器尖轨。优化后的道岔转辙器尖轨型面具有更合理的接触力学特性,过岔平稳性能显著提升,且降低钢轨磨耗。总体认为,这种新设计的道岔钢轨可有效改善地铁车辆道岔性能,延长道岔区钢轨的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意义。该方法不止适用于新设计的钢轨,也可用于实际线路中的钢轨廓形打磨。
其他文献
相较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桥墩,预制节段拼装桥墩(Precast Segmental Bridge Column,PSBC)可减少对生态环境和道路交通的影响,因而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目前能够兼顾自复位能力和耗能能力的PSBC研究成果较少,限制了其在中高烈度地区的应用。当前已有PSBC的研究成果大多假定墩底固结,此类忽略基础影响的做法,使其成果难以推广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桩基等桥梁结构。本文拟
学位
矿山法隧道施工过程中粉尘的产生不可避免,施工作业人员长期暴露高浓度粉尘中,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而传统的通风控尘效果有限。基于此,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造理论和方法(2019YFC0605104)开展研究,文章通过理论分析、现场测试、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矿山法施工隧道喷雾降尘技术的研究,主要得到如下几条结论:(1)通过对典型喷雾降尘理论的分析,明确了雾滴粒径、
随着我国隧道建设的迅猛发展,隧道建设环境日益复杂,遇到的特殊地质情况也日益增多,其中不乏高水压富水地层的山岭隧道,这就涉及到许多地下水的处理问题。在我国以往山岭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措施多是以排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地层水环境造成破坏。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过量排放地下水,一方面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破坏生态环境,对地表植被生长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容易威胁到隧道围岩和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断推进,由于受线路路线走廊带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在我国西部地区形成了长距离连续隧道群。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路段隧道间距近、隧线比高、洞内外视觉环境差异大、连续进出隧道驾驶员心理状态不稳定等因素都是交通事故的诱因,因此,系统地研究长距离连续隧道群的路段特点,探明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路段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对不同特点的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进
学位
学位
山地临坡建筑在泥石流冲刷作用下容易发生损毁,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房屋结构遭受泥石流冲刷是一种复杂冲击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研究其耦合动力学响应对山地建筑规划与防灾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房屋结构在泥石流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与防护设计依然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针对此,本文结合冲击动力学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地勘察和试验等多种手段,构建了框架结构建筑—泥石流耦合作用数值模型以及防护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