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部湾是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的一个半封闭性海湾,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着极高的生产力。但北部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已随着过去四十年逐年上升的捕捞压力以及有效监管的缺乏而发生深刻变化,多种重要经济鱼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为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北部湾科学的渔业管理提供参数基础,了解该区域鱼类种群生长、死亡参数的变动趋势无疑是必要的。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以及2011-2012年(2012年)等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蓝圆鲹群体组成、生长、死亡和性成熟等表型特征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mm,随后有所回升,到2012年为120130mm、140170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mm,2007年只有139mm,呈现出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50)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L50、A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mm、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mm、0.888,之后回升为2012年的180.87mm、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到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为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下降到1.68。开发率(E)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开发率相当。以上结果表明北部湾蓝圆鲹的种群生物学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资源群体存在着小型化、生长速度加快的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群体就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虽然在进入21世纪后其仍处于过度开发,但这一状态正在逐年改善,即在降低捕捞压力后,蓝圆鲹的表型特征会发生逆转。根据1959-1960年(1960年)、1961-1962年(1962年)、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2007、2008-2009年(2009年)以及2011-2013年(2012年)等8个时期的北部湾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金线鱼的群体结构,生长、死亡参数,性成熟以及开发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8个时期的金线鱼群体的平均体长呈波动变化,总体趋势为减小;相对于1960年的155.29mm,2012年的平均体长只有129.87mm;2)初次性成熟体长长(L50)与初次性成熟年龄(A50)在4个时期中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分别由1960年的144.62mm、2.59降低到2006年的134.26mm、2.12,随后增加到2012年的138.46mm、2.95,总体趋势为下降,拐点时间为2006年;3)生长系数K的年际变化与平均体长的变化相似,呈波动变化,但总体趋势为增加,1992年与1998年的K值最小,均为0.27;4)L∞最初从1962年的326mm增加到1992年的341.5mm,随后逐年降低,直到2012年减少到260mm,总体趋势为下降;5)开发率E从1960年的0.34增加到1992年的0.61,到2009年的最高值为0.74,然后在2012年显着下降到0.53。最初增加然后减少,总体趋势为增加,且2010年的E值已小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北部湾金线鱼的表型特征出现了年际变化,该种群个体趋向小型化,性成熟体长和年龄降低。且自1992年开始,就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但近年来该状态有所改善。对比发现,两个种群的开发率从1992开始均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近年来其仍处于过度捕捞,且两个种群都出现小型化和性成熟提前的现象,但这一状态正在逐年改变。表明北部湾蓝圆鲹、金线鱼的生物学参数变化属表型可塑性范畴。因此在制定渔业管理政策时应考虑到资源群体的持续变化,针对这一变动对养护措施进行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