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免疫抑制小鼠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模型,分析模型小鼠不同感染阶段炎性指标变化特征及肺部组织病理学特征;进一步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W(Outer Membrane Protein W,OmpW)在感染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究OmpW在鲍曼不动杆菌所致小鼠肺炎中的可能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机制及新型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小鼠。所有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mg/d,连续2d)使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实验组分别采用雾化吸入方法接种不同浓度鲍曼不动杆菌菌液,对照组不接种菌液。其中,高浓度组小鼠接种浓度为1×10?CFU/m L,低浓度组小鼠接种浓度为1×10?CFU/m L。于菌液接种后的0h、24h、48h、72h和96h,每组各取3只小鼠,动态观察小鼠状态、测体重,肉眼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肺组织炎性改变特征;同步检测血细胞水平、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菌菌落计数,并动态观察小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和TNF-α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小鼠肺组织中OmpW m RNA表达水平随感染进程发生的变化。结果1.模型小鼠状态:实验组小鼠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后状态变差,体重减轻;高浓度组小鼠状态及体重较低浓度组更差,且高浓度组有1只小鼠于24h死亡。2.模型小鼠肺组织形态改变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肺部炎症较对照组明显,可见炎症细胞渗出及肺间质充血;高浓度组小鼠肺部炎症较低浓度组更为严重。3.模型小鼠炎症指标:实验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于感染后的24h开始升高,随感染进程推进呈进行性增高,且高浓度组明显高于低浓度组。不同时间点,高、低浓度组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4.模型小鼠细菌学特征:实验组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中菌落计数分别在0h、24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在感染后0h,高、低浓度组小鼠BALF鲍曼不动杆菌菌落计数>1×10?CFU/m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感染后24h,仅高浓度组小鼠BALF鲍曼不动杆菌菌落计数>1×10?CFU/m L,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0h:F=128.625,P=0.000;24h:F=55.5,P=0.000)。5.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IL-6在感染的24h出现增高后保持一定水平未下降。TNF-α则从感染后24-48h出现增高,之后,高浓度组为持续增高,低浓度组于72h出现下降;在监测时间范围内,低浓度组小鼠IL-6及TNF-α水平高于高浓度组。6.模型小鼠肺组织OmpW m RNA表达特征:感染不同时间点,实验组小鼠肺组织中均可检测到OmpW m RNA的表达。在感染后0-24h,低浓度组小鼠肺组织中OmpW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高浓度组(2.09/1.11,F=1105.719,P=0.000;2.37/1.15,F=515.548,P=0.000);之后随时间延长,低浓度组OmpW m RNA表达量下降,高浓度组则呈升高趋势。结论1.通过超声雾化法成功构建鲍曼不动杆菌小鼠肺部感染模型,模型小鼠肺组织外观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明显的炎性改变。2.模型小鼠外周血、肺组织炎症程度与初始接种鲍曼不动杆菌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高,小鼠肺组织炎性改变越明显,伴随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3.实验组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L-6和TNF-α浓度随感染进程推进而不断升高,但低浓度组小鼠外周血IL-6、TNF-α浓度均高于同期高浓度组小鼠。4.OmpW m RNA在各浓度组模型小鼠肺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变化趋势与外周血细胞因子IL-6或TNF-α浓度变化趋势一致。通过检测OmpW表达水平,可能作为判断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进程及机体免疫应答水平的一个新指标,并可能作为治疗多重耐药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新型药物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