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悲伤的隐喻和转喻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ju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前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传统诗歌的研究中来,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中国传统诗歌。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当属唐朝,而唐朝的诗歌创作又首推李杜。杜甫一生经历了仕途受挫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流离与唐王朝的衰落,使得“悲”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本文选择了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诗歌当中的“悲”情感隐喻与转喻,通过由语言到思维的方式来探索人类思维的特征。以杜甫诗歌中“悲”的情感隐喻为例,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杜甫诗歌体现了哪些“悲”情感隐喻与转喻?2)杜甫诗歌中“悲”情感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基础是什么?3)杜甫诗歌中“悲”情感隐喻与转喻的意义构建是如何实现的?本研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杜甫诗歌中的“悲”情感隐喻与转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第一,杜甫的诗歌的“悲”情感在结构隐喻、本体隐喻与方位隐喻中均有体现。其中,结构隐喻包含“悲伤是容器”、“悲伤是容器中的物体”和“悲伤是缺乏生命力”三种。本体隐喻主要体现为“悲伤是物理实体”。方位隐喻体现为“悲伤是向下”。杜甫诗歌中“悲”情感的概念转喻主要体现为“声音代表悲伤”、“寒冷代表悲伤”与“哭泣代表悲伤”这三类,其中“声音代表悲伤”、“寒冷代表悲伤”属于转喻中的“原因代替影响”,“哭泣代表悲伤”属于转喻中的“影响代替原因”。第二,杜甫诗歌中的悲伤隐喻与转喻是基于诗人具体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而身体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则形成了杜甫诗歌中独特的隐喻与转喻表达。正式基于这种具身体验,才有了杜甫在诗歌中利用“容器”“物理实体”“肠断”“战鼓声音”和“哭泣”等概念来表达悲伤的独特解读,从而体现出相关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第三,杜甫诗歌中“悲”情感的隐喻和转喻是通过概念整合的方式进行意义构建的,其整合的过程体现了四个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包括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层创空间。在杜甫诗歌的“悲”隐喻中,两个输入空间具有不同层面的相似性,基于这些相似性,输入空间中的结构与概念被投射到类属空间,最后再投射到合成空间,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与概念经过合成空间的压缩便输出了相应的隐喻表达。杜甫诗歌中的“悲”转喻也经过了类似的映射过程,不同于隐喻的是,转喻的映射是基于两个输入空间的邻近性,而在杜甫诗歌中主要以因果关系来体现。而相似性与邻近性则都是基于“悲”情感与其他源域概念如“容器”“向下”“声音”和“寒冷”所共同具有的消极的方面。情感隐喻与转喻的使用依赖于人们对于事物关系的感知。通过对诗歌中情感隐喻与转喻语言表达的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窥见人类的认知方式。本文以杜甫诗歌中的情感隐喻与转喻表达为对象,探索这些表达背后的认知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英语双重谓语(以下简称DP)的句法结构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实际上是两个谓语的融合:由实义动词构成的动词性谓语(第一谓语)来指代主语执行的特定过程,以及由形容词或者名词构成,以同样方式修饰主语的名词性谓语(第二谓语)。它描述该结构的主语在特定动作期间或在该动作开始或结束时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或状态,其结构简单但含义丰富,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皆从不同角度研究过此结构。传统语法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
“V+上”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动趋构式历来备受关注。以往研究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视角对“V+上”构式进行探讨。共时研究着重探讨了“V+上”构式的基本语义、延伸语义、句法语义限制条件以及与其他趋向补语的对比,而历时研究则主要探讨了“上”与“V+上”的起源与发展。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采取的是内省法,而缺乏基于语料库的跨语言定量分析。本文将对“V+上”构式在汉、英、俄、日语中对应结构进行探索,
班级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单元,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综合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班级管理也不断进行新方法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不少方面仍然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这对班级管理效率提升形成一定困扰。因此促成班级管理一些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并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变化,提升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本次研究的目的。结合自身情况,本文选择了重庆市XX
《科利奥兰纳斯》作为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也是最后一部罗马剧,完成于1608年左右,取材于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希腊名人传》。与其他三部罗马剧相比,该剧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认为此剧“不受大众喜欢,读者多为学者或学生”,该剧的研究话题也大多立足于政治、女性、权利以及伦理价值等方面。目前还尚未有学者用狂欢理论分析《科利奥兰纳斯》,尤其是该剧的狂欢如何揭示不同政治体制碰撞下,个人英雄主义向自由平
对儒士道德人格的研究在于中国古代儒家将自我的生命作为学问的对象,使个体生命本身成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本文对儒士的道德人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儒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演变生成的,儒士道德人格的特质主要集中在德行与德性的融合中,儒士道德人格实现这一完整的过程。东周以降,儒士作为一特定群体逐步从士人当中演化出来,儒士一方面承继了士人在“事”、“学”、“族”多种社会功能中扮演着的重叠角色,另一方面又
英语短语动词随处可见且用法灵活,英语母语者在各种场合都高频率地使用它。实际上单个英语短语动词可以表达的意义远超一种,英语短语动词的意义尤其是其多义特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认为短语动词的意义是具有任意性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短语动词的多义性。通过在研究中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提供的各种概念,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意义已经得到较为全面地研究。然而,动词和小品
“火”作为一种为人熟知的自然现象,对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生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力的促进了生活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火”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紧密关系使得汉字“火”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并在构词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其在本义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加丰富的义项。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拓展的重要机制,构建起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认知桥梁。目前学者对于“火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经常发生在社会交往中,会在认知、情感、行为、甚至健康等诸多方面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个体作为群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也会影响群体及群际关系,而社会的高效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健康的群际关系。前人对社会排斥的研究更多关注对排斥目标的身心影响。然而社会排斥不仅对排斥目标产生心理和生理作用,同时对第三方(旁观者)也会产生影响。旁观者的认知
作为艾略特的第一首成名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集中体现了艾略特早期诗学思想和现代性特征。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界已从诗歌寓意、人物形象、艺术特征、认知诗学等视角对该诗进行了研究,但有关艾略特早期思想研究尚有探讨空间,而且有关尼采悲剧精神视域下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悲剧精神衰落现象、艾略特的悲剧美学观点以及现代生存现状思考的关联研究专题尚未出现,由此构
“溢出”假设理论(Engfer,1988)指出,拥有令人满意和伴侣支持的婚姻,个体更容易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敏感性地回应;相反,敌意或冲突的婚姻会导致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和要求严厉。但也有研究证明了“补偿”效应和“区分”效应的存在。出现这样的不一致可能与个体的特质有关。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是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代表了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