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疗效与移植物的骨隧道位置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重建术中隧道位置定位的准确性,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定位隧道位置的准确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进行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科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3例;导航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导航组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对照组采用人工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膝关节CT三维重建或MRI检查,将数据导入Mimics19.0入院形成膝关节三维图像,评估股骨、胫骨侧隧道内口位置,利用格子法评估股骨隧道位置在股骨髁间外侧面比例值,评估胫骨隧道位置在胫骨平台面的比例值,以股骨髁间外侧面后缘深处到前缘浅处(deep-shallow DS)的比例位点和上缘高处至下缘低处(high-low HL)的比例位点代表股骨侧隧道位置,以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的比例位点代表胫骨侧隧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胫骨隧道位置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16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6.3±1.6)min,导航组的手术时间为(78.0±1.1)min(P<0.05)。两组患者隧道位置结果显示股骨隧道DS比例位点:导航组(27.2±4.0)%,对照组(34.1±4.6)%(P<0.05);HL比例位点:导航组(36.5±5.3)%,对照组(39.3±5.3)%(P<0.05)。胫骨侧隧道位置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缘的比例位点:导航组(44.4±1.8)%,对照组(44.7±2.9)%(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系统可以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股骨侧隧道定位准确性,两组患者的胫骨侧隧道定位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计算机导航系统增加了手术时间,两组患者都获得了满意临床效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