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是要增强知识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技术创新并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它作用于生产是通过内生性地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实现的,但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同步提高所有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技术进步存在偏向性。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收入份额的关系,但是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并不清楚,且当技术进步分别偏向资本与偏向劳动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及投资渠道中介效应的强弱是否会有不同也鲜有研究。
投资是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渠道之一,当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时,资本要素边际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会增加资本要素投资,通过产业链前、后向的联系效应,相关产业得以扩张,形成了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渗透,且偏向性技术进步在区域间的扩散会保持其偏向性不变,即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通过投资实现在产业间的扩散,推动经济增长。当技术进步偏向劳动时,对劳动者的技能与知识产生了更高要求,推动劳动者增加教育与技能投资,且技能溢价促使非技能劳动者向技能劳动者转化,先进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会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此,高技能劳动者也必须持续通过投资掌握新技术,劳动者对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性投资带动了经济增长。
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中国在1995-2018年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测算当技术进步分别偏向资本与偏向劳动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弱,并分别验证资本投资、劳动投资中介效应的大小。
研究表明:中国在1995-2018年的技术进步整体呈现劳动偏向性,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3倍左右,且投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一半左右,劳动投资中介效应大于资本投资中介效应。因此,结合当地要素结构,增加对劳动要素的投资,诱导技术进步偏向劳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
投资是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渠道之一,当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时,资本要素边际生产效率提高,企业会增加资本要素投资,通过产业链前、后向的联系效应,相关产业得以扩张,形成了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渗透,且偏向性技术进步在区域间的扩散会保持其偏向性不变,即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通过投资实现在产业间的扩散,推动经济增长。当技术进步偏向劳动时,对劳动者的技能与知识产生了更高要求,推动劳动者增加教育与技能投资,且技能溢价促使非技能劳动者向技能劳动者转化,先进技术的不断出现也会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此,高技能劳动者也必须持续通过投资掌握新技术,劳动者对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性投资带动了经济增长。
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中国在1995-2018年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测算当技术进步分别偏向资本与偏向劳动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弱,并分别验证资本投资、劳动投资中介效应的大小。
研究表明:中国在1995-2018年的技术进步整体呈现劳动偏向性,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的3倍左右,且投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一半左右,劳动投资中介效应大于资本投资中介效应。因此,结合当地要素结构,增加对劳动要素的投资,诱导技术进步偏向劳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