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体外溶出和药代动力学作为研究手段对通脉丸中是士的宁与马钱子碱的释放进行研究,并确定物料性质对丸剂溶出的影响,为中药丸剂减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通脉丸最终开发成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奠定良好的基础。方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基于“药辅统一”理论,以通脉丸方为模型处方,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不同模型通脉丸的制备将通脉丸制剂处方中的物料分成纤维类、淀粉类、油脂类及树脂类四类不同中药物料,按照不同的粉碎比例进行制剂组方,泛制法制备得7批水丸(其中1批为原处方水丸),并对每批丸剂进行通则检验。2溶出液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选择桨法,以纯水为溶出介质,转速设为100r?min-1,调节温度37±0.5℃,保温30min。在投药后的不同时间点取样2ml,溶出液在离心后注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条件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02mol·L-1磷酸二氢钾与0.0148mol·L-1庚烷磺酸钠等量混合溶液(用10%磷酸调PH为2.8)(17:83),流速为0.3ml·min-1,检测波长260nm,柱温30℃,测定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3大鼠血浆中成分含量测定分别将三个处方的丸剂做成小颗粒,用水混悬后灌胃,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自大鼠眼底取血0.5ml,置于抗凝离心管中,4000r·min-1离心10min,上层血浆在碱性条件下经甲基叔丁基醚萃取两次,然后注入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色谱条件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100mm,1.7μm);流动相:乙腈-0.02mol·L-1磷酸二氢钾与0.0148mol·L-1庚烷磺酸钠等量混合溶液(用10%磷酸调PH为2.8)(17:83);流速0.3m L·min-1;检测波长260nm;柱温30℃;进样量2μL,测定大鼠血浆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物料性质与溶出参数之间存在关系:Y20min=0.529+0.182A-0.106B-0.133C+0.57AD(其中Y代表20min时各处方制剂中士的宁的溶出百分率,A为油脂类物料的提取比率;B为淀粉类物料的提取比率;C为纤维类物料的提取比率;D为树脂类物料的提取比率)。可知,纤维类与淀粉类物料对士的宁成分的溶出有促进作用,相反,油脂类与树脂类对士的宁有抑制溶出的作用。2.在三个不同模型的通脉丸制剂,处方2、处方4、处方5组的平均士的宁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30min、40min和60min,三组大鼠的代谢速度有明显的差异,且与体外溶出速度快慢一致,在速率上,处方2组大于处方4组,处方4组大于处方5组。结论:通过实验和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中药物料性质与溶出参数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一致。其中纤维类物料与淀粉类物料对毒性成分士的宁与马钱子碱的溶出有促进作用,而油脂类与树脂类物料对这两个毒性成分有抑制溶出的作用。2.通脉丸中毒性成分在体外溶出速率与体内吸收速率基本一致。3.物料性质对毒性成分的释放速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故在通脉丸制剂的减毒机制研究中物料性质进一步阐明了剂型减毒的机理,也证明了药辅统一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