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继孔子之后伟大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因对儒学发展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学说也被称为“孟学”。孟子思想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重点分为三大部分,即天人观、社会观和个体论。再具体地说,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说(政治思想与经济思想)及理想人格理论。这四大部分密切联系人的生存发展,以人为中心展开,探讨人的主体性发挥及道德意识的觉醒。不论是对人自身道德本质的认识,还是以士人自尊为生民立命,或是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都直接体现了孟子思想主体意识的进步。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人作为主体对自身地位、能力的自觉认识,也包括人对周围环境的掌控。围绕“主体意识”这根主线,不难发现,孟子思想主体意识的高昂。孟子对道德主体的认知与把握,使人从万物中脱颖而出,人的主体地位至上。在孟子看来,这种地位至上,不仅在于人对客体的优先性与超越性,更意味着人作为主体应以“舍我其谁”的正气与傲骨,自觉承担起匡扶道义的重任。在孟子眼中,人是自尊自爱的独立主体,因此,孟子对士人抱以更崇高的价值期许:舍生取义,并将道德领域的义利转化为伦理生活中的德福,以主体的自由行为与意志为德福一致创造了实现的可能。这是孟子对生命主体价值的肯定,突出了孟子思想的人文精神。孟子虽生活在黑暗的战国时期,但他以自身行为力挽狂澜,鼓励人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气势磅礴的人格力量,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对生活价值的赞赏,高度凸显了孟子思想的主体意识,更树立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时就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支撑,儒学首当其冲。孟子作为先秦儒学承上启下的人物,其思想带有深厚的主体意识色彩。对主体意识的肯定和倡导,不仅能重新建立人的道德自信与责任担当,更会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对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必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