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100,000,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约为1.5:1或者2:1,50岁以上多发,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仍然不清,目前最主要的学说是周围血管压迫学说。针对三叉神经痛存在多种治疗方法,早期首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疗效差或是长期服药出现耐药及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手术方法。为探索三叉神经痛的分类、术前影像学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我们对44例接受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材料和方法回顾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女性/男性为1.32/1。年龄从27岁至77岁,平均60.94±9.93岁,病史从0.5年至10年,平均4.81±2.68年。术前接受口服卡马西平44例,疗程1个月至26个月,平均7.31±5.58月。术前接受其他治疗方式7例,其中低温射频治疗3例,球囊压迫3例,伽玛刀照射1例。术中给予电生理监测,打开硬脑膜后均使用手术显微镜操作,部分患者使用术中神经内镜下辅助操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的病史长短、年龄、性别、部位、是否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术前口服药物是否有效、术前核磁共振结果、手术中发现、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采用非参数检验和Sperman相关分析,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年龄、性别、口服药物年限、病史与术后疼痛缓解率无关(p>0.05)。术前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中发现动脉压迫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明显优于静脉和蛛网膜束带压迫者(p<0.05)。而MRI结果中,3D-TOF与3D-FIESTA对压迫血管的显示有明确的差别(p<0.05)。但是经过MPR重建后,3D-TOF成像和3D-FIESTA成像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且3D-TOF发现与术中发现成明显的正性相关(r=0.307,p=0.043),而3D-FIESTA和术中发现之间并无明确相关关系(r=0.106,p=0.49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适用于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为动脉血管者预后明显优于责任血管为非动脉血管者。在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前,应进行包括3D-TOF和3D-FIESTA在内的MRI检查,且两种成像技术可以形成有效的补充,并且使用MPR重建技术可有效的发现血管畸形并且提高责任血管的诊断率。术中使用神经内镜可以减少周围血管神经的牵拉,同时也更加容易的判断责任血管的减压效果,可防止“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