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资源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效益问题。当前世界林业及森林资源正逐渐向全球投资、全球贸易的方向演进,林业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也要与国际接轨。我国作为人工林经营大国和木材资源稀缺国,应积极参与到世界林业经济体系中来,进一步探索我国森林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发展问题。发展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工业人工林将是缓解我国木材供给压力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新时期国家资源战略调整,天然林采伐逐年调减直至全面禁伐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工业人工林的经营和经济效益问题将是国有森工企业摆脱经济困境、提高国内外竞争力,达到合理经营资源,以及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杨树工业人工林的速生特性,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高投入——高回报的经济特点,使其在国有森工林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和等额年金(EAI)等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和比较林业经济效益,推算森林经济成熟并判断轮伐期是国际林业研究中的公认做法。林业经济效益受生态、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经营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有所了解,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对我国国有森工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因子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研究以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围绕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总体目标是建立紧贴国际发展趋势又基于我国林业市场发展现实需要的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计算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的动态经济效益,考察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探究在吉林森工林区改培天然商品林为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经济可行性。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充分相结合,以传统林业经济学为出发点,在森林分类经营理论、树木生长理论、生产系统理论、投资分析理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以及经济成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并以吉林森工集团杨树工业人工林为实证,将杨树工业人工林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经营措施(整地、造林、施肥、抚育、修枝、管护、采伐)作为项目投入的固定成本,将影响工业人工林经济效益的主要外生变量:利率、育林基金提取率、通货膨胀率作为项目投入的可变成本,假设轮伐期为动态指标范围,拟对20年内各年一次性收获的杨树工业人工林的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和等额年金(EAI)进行模拟计算,利用Mann-Whitney U Test分析利率、通货膨胀率、育林基金提取率各水平之间,两两相互比较的显著性差异(敏感性分析),探讨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接受性(自身可接受性和比较可接受性),最终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分析各市场环境变化下的最佳轮伐期。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吉林森工林区改造低产的天然商品林为杨树工业人工林项目具有极高的经济可行性,最高可获得现有天然商品林5倍的经济效益,供参考的最佳轮伐期为15年,当利率和育林基金提取率较低时,轮伐期可提前到第10年;(2)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利率、通货膨胀率和育林基金提取率的变化对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经济效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净现值和等额年金与利率的变化呈负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呈微弱的正相关,与育林基金提取率呈负相关;净现值和等额年金对利率的改变反应最敏感;净现值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反应不敏感,但是对育林基金提取率大幅度的改变反应较敏感;等额年金对通货膨胀率在较低水平间的变化反应不敏感,但是对育林基金在较大程度上的变化反应较敏感;(3)通过对杨树工业人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子的研究发现,发展工业人工林,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探究提高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经济效益,需要在经营措施、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以及资金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和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