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冕到脱冕——论《黑王子》的狂欢化叙事特征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ing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当代英国文坛一位有国际声誉的杰出的小说家、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在文学和哲学两方面著述甚丰。她兼具哲学家和小说家双重身份,喜欢把小说当成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一种工具。她的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运用艺术想象和文学演绎的方法探索和展示她关于人生经验和现实本质的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如臆想、爱、关注和善。默多克特别关注现代人在世界上对爱和善等概念的探求,并指出在此过程中现代人精神上存在的最严重病症就是“臆想”,只有在善的指引下,把他人看成和自我一样有着独特性的个体,而不是用臆想代替关注,才能认清真实。  小说《黑王子》出版于1973年,为默多克赢得了当年的詹姆斯·泰特纪念奖,同时也被认为是她后期的代表作品。在默多克的精心设计下,全体小说中的人物展开了一场颠覆性的脱离原本轨道的盛大表演,整个背景都置于一种狂欢式的“人类的第二种生活”模式,刻意打破日常生活的禁忌与约束,把日常生活中隐藏的人性和真理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虽然评论家们纷纷从作品的哲学主题、叙事技巧和艺术观点等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鲜有人把此小说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建立联系。本论文尝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分析《黑王子》中所体现的狂欢化的叙事特征及其意义,旨在揭示继承和发扬十九世纪英国和俄国现实小说传统来写作的默多克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狂欢”来编织小说的。  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黑王子》中狂欢化因素体现在狂欢化的框架、狂欢化的故事、狂欢化的象征和狂欢中的狂欢——互文性。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技巧和针对情节设计的偶然性,默多克使整部小说成为一场荒诞可笑的狂欢节表演。狂化的象征如狂欢化广场和小丑,以小说人物住宅展开的各处狂化节广场,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小丑,人们自由地接触,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互文性也对构建故事内在张力和巩固狂欢的舞台和氛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们展示着更为真实的自我和与他人的关系的更真实面。  在《黑王子》中,运用狂欢化的结构—加冕/脱冕的仪式,默多克完成了叙事的框架。狂欢节的国王—主人公布拉德利也是一个罪与善交织的形象。让关注取代臆想,通过实现狂欢节上交替更新的精神,默多克在这部小说中探讨了她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一个自我中心者如何通过爱这个媒介完成向善历程的。
其他文献
纸塑包装作为一种优良的灭菌包装材料,不但美观、可透视,而且灭菌后保存期较长,在医院各种灭菌中得到较多使用。近年来本医院采用纸塑密封袋包装舌钳、开口器、气管导管、急
托马斯·品钦,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擅长将性格怪异、行为反常的人物形象贯穿于天马行空的长篇作品之中,从而涵盖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文体风格和
本论文以西尔维娅·普拉斯所著的小说《钟形罩》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钟形罩》中的男权文化及其主人公埃斯特的内心世界,对埃斯特心理矛盾的起因、发展和处理进行了较为深刻的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也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麦卡勒斯二十三岁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让她蜚声文坛。此后又陆续发表了《金
盲僧SOLO大赛,Kid称王  由178主办的“中国第一盲僧”SOLO大赛决赛在StarsWar8中上演。在比赛举办时,一度大家曾认为盲僧玩的好的一定是一位打野选手,可是当比赛持续进行后,我们发现并不是打野选手才玩的好盲僧,恰恰是一些线上型选手,由于拥有良好的对线、控线以及对小兵仇恨拉取等经验,在SOLO中可以占得先机。比赛决赛由iG的Kid对阵Tc的天灾末日。而比赛中Kid则发挥出了自己线下比赛
作为十九世纪的知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擅于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幽默的笔触描绘周围的小世界。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狭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简单的场景中塑造出经典的人物角色。
随着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趋频繁和紧密。拥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合作中难免发生碰撞和摩擦,如果处理不当,这些摩擦会极大程
本文对蓝牙的体系结构、主机控制器接口(HCI)层及HCI指令和HCI事件进行了简要介绍,探讨了基于HCI层的蓝牙开发模式,阐述了蓝牙点对点的ALC数据传输的主要过程,提出了蓝牙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