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老子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1868年,第一本《道德经》英译本出自英国传教士约翰·湛,其后译本数量不断增加达两百余种,现每年仍然有多种不同的译本问世。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学者比较关注老子原文的阐释,即如何传达《道德经》的文化内涵。本文借助“深度翻译”理论研究林语堂及亚瑟·韦利的两个《道德经》英译本。“深度翻译”理论最早由阿皮亚提出,指的是“在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著名学者老子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1868年,第一本《道德经》英译本出自英国传教士约翰·湛,其后译本数量不断增加达两百余种,现每年仍然有多种不同的译本问世。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学者比较关注老子原文的阐释,即如何传达《道德经》的文化内涵。本文借助“深度翻译”理论研究林语堂及亚瑟·韦利的两个《道德经》英译本。“深度翻译”理论最早由阿皮亚提出,指的是“在文中增加评注和附注,将文本置于深度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之中”(Appia,1993,p.817)。这既是具体的翻译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导中国典籍文化翻译的诠释和传播的翻译理论基础。本论文结合林语堂及亚瑟·韦利《道德经》译文中的注释实例,从文内和文外注释角度对《道德经》两个不同译本的注释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译者所采用的不同注释方法和翻译策略,以及深度翻译对中国典籍翻译的指导意义。文内注释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内容添加附加式的和补充式的注释,加以概括性的定义;文外注释以脚注的形式出现,和通过添加序言、小标题和评论等对有关概念进行适当补充。一般认为,文内注释能够在不破坏原文整体美感的情况下,顺利地传达信息;文外注释因不受行文空间限制而可以更多地涵盖字面义和文化义等。本文选取林语堂英译本和韦利英译本,通过分析对比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两种译本使用文内注释和文外注释的方式有何不同?(2)两种译本如何对《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等内容进行注释?(3)如何从“注释内容的选择”“注释信息的取舍”“注释方式的使用”三个方面,对原文的诠释效果进行评价,探讨注释作为深度翻译策略的重要性,以及文内注释与文外注释的得与失?研究发现:(1)林语堂对《道德经》中文化词汇处理精彩之处在于在文外增加序言,添加小标题,利用庄子故事解释原文等深度方式,深度语境化还原了原文词义与文化内涵。多用庄子中的故事方式解释文化负载词,而对习语及专有名词类则倾向文内注,其异化直译的译文符合渴望领略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文学爱好者的阅读习惯。(2)韦利在每章末尾添加解释评论性注释,用英文对等词来翻译带有文化差异的术语,而且在文本外通过序言、引言和附录等介绍自己的看法。韦利努力顺应源语文化,把译本放在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旨在用精确的表达再现原文内容,传达的信息量与林语堂译本媲美。(3)韦利采用具有异化倾向的翻译策略,精确地再现原文,具有散文风格;林语堂采用了异化策略且强调原文的审美价值,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同时,将忠实与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于典籍翻译,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而深度策略对于典籍英译如何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李广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作为教育家,生命中最后的十六年,他在云南大学度过,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作为文学家,他融汇了“诗的圆满”和“小说的严密”,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艺理论方面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学术界关注李广田在散文、诗歌方面的成就,相对忽略了他在文艺思想方面的贡献。而李广田的文艺思想凝练了作家的创作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有其独特性。因此本文选定了李广田的文艺思想作
伴随着互联网新型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传播范围不断地扩大,著作权制度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不断地遭受冲击。新闻、视频聚合平台的兴起,更是加剧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搭便车”行为侵害著作权人传播权益的情况。此类聚合平台主要依靠深层链接技术,对置于第三方网站上的资源进行抓取,使网络用户跳转至被链网站的次级页面或不发生跳转直接于设链网站欣赏作品。该种设链行为实际架空了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控制力,侵占了被链网站的经济利
20世纪后半叶,“空间”越来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受到重视,学者们把对时间和历史的青睐,转移到空间上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空间转向”思潮。空间成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话题,对于空间的反思,也促使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此同时,作为后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家,爱德华﹒索亚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间问题。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目前基于兴趣图谱展开的垂直社交成为社交网络发展的有效模式。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从用户垂直社交的体验过程出发,以垂直社交类应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实现用户垂直社交过程中的体验闭环。首先,本课题从“人”和“场景”的角度展开分析,以互动仪式链为视角将用户的垂直社交体验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社交互动探索阶段、短期情感形成阶段、情感能量积累阶段、忠诚度形成阶段。同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
近年来,在有机更新的背景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旧城区更新,商业街道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旧城更新的重点工程。苏锡常旧城区现存商业街道出现空间尺度比例失衡、街道环境千篇一律、功能活动缺乏等诸多问题,如何使旧城区的商业街道在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城市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苏锡常旧城区的商业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从人的需求和环境认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大众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多以及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崛起,“中国符号”的开发设计受到了大众的强烈欢迎。近年来,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古典小说是我国文化产业开发中重要且珍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中角色IP的开发设计,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当代性的解读,赋予其更广泛的当代影响力,拓展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再次焕发活力,实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而原居养老现象普遍存在。为引导老年人参与丰富的艺术活动来充实日常生活,丰富精神世界,进一步缓解社会负担,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公共艺术还可以增加邻里交流,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本研究针对原居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的特征。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出发,将体验设计理念引入公共艺术系统设计中,并结合现代化设计手段来丰富公共艺术形式。研究对象主要
2014年新《行政诉讼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原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这一规定改变了1989年《行政诉讼法》中“复议维持的告原行政机关,复议改变的告复议机关”的规定。立法之所以改动,是为了解决行政复议“维持率”高的问题。立法者在“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创设了一种特殊的共同诉讼制度,旨在减少复议机关不作为的现象,促使行政复议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超经济发展速度,导致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在城市老旧社区中则表现为社区养老问题的亟待解决。在物质空间层面,由于社区建筑环境老化及适老化改造严重滞后,导致社区中的大部分设施无法供老年人使用,在人口结构层面,社区空巢老人增多,老老照护现象显著,使得老年人与外界沟通难度增大,接触变少,很难适应社会变化,进一步形成社区隔离。在老旧社区养老问题的解决上,发达国家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2014年8月18号至2017年9月29号的演讲及书面文字作品,这部汇编集有利于让本国和国外读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中国的发展有更好的理解。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本论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概念隐喻进行质性研究。从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角度和政治语篇的特性出发,本研究结合个例研究的方式,总结分析了英译本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其方法选择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