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唐太宗的“水能覆舟”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无不体现着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档案正是档案部门在回应党和政府贯彻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是档案部门寻求自身发展突破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民生档案产生于社会事务的运行过程中,是记录行政部门行使职能、社会公众维护自身权益的原始记录。目前,民生档案已在各级档案部门中掀起一阵热潮。各类学术部门对民生档案的内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定义,各级档案部门对民生档案的管理上都各有做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国各机关部门普遍对民生档案的管理仍然存在不够重视,存在着存放分散、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也给民生档案的归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国档案部门在管理民生档案上存在着权力有限、手段单一、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特点,很难满足前民生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中国民生档案存在的现实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将民生档案置于数字化环境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民生档案共享机制的可行性和要达到的目标,指出对民生档案的管理要着力于对民生档案的建设上和对民生档案的利用服务上实现高效的管理,提出实现目标需要的具体操作措施,以期构建一套完善、科学、实用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来对推动民生档案的建设。本文全面综合运用档案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的相关理论对民生档案共享机制进行研究和剖析,以期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力求构建好这一理论体系来指导中国民生档案的具体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民生档案提升建设水平的能力,有助推进民生档案管理的进程,推动档案馆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自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