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Ⅲ上半轻衰变D+→(?)1(1270)0e+ve的首次观测和纯轻衰变Ds+→τ+vτ的测量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hbrth565657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标准模型中,粲介子的半轻子衰变过程中的强、弱作用能够很好地被分离处理,因此,理论上比较容易计算它们的跃迁率。其衰变振幅正比于CKM矩阵元与强子弱流形状因子的乘积,其中,CKM矩阵元表征弱相互作用中不同夸克的跃迁几率,而形状因子则描述终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在实验上研究粲介子的半轻子衰变对理解弱衰变过程中的非微扰强相互作用动力学有重要作用。三十年前,夸克模型曾预言了D介子到S波和P波的一系列半轻跃迁。随后,D介子到S波的半轻跃迁已经在理论和实验上被广泛研究。然而,D介子到P波的跃迁在BESⅢ实验之前还没有在实验上得到证实。含有奇异夸克的轴矢量介子K1(1270)0是1P1态和3P1态的混合态,其中混合角为θK1。早期,理论基于ISGW2夸克模型在忽略K1混合时预言D0(+)→K1(1270)e+ve的分支比在0.1%(0.3%)的量级。而近期的理论预期半轻衰变D+→K1(1270)0e+ve的分支比对混合角θK1非常敏感。尽管K1(1270)粒子在不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理论上从不同过程中提取的θK1的值及其符号却存在较多争议。与其他过程相比,末态含有轴矢量粒子的粲介子半轻衰变为探讨轴矢量粒子的性质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低背景环境。在实验上测定此类衰变的分支比,对探讨K1混合角有重要作用。本文第一项工作通过分析工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上的北京谱仪Ⅲ在质心系能量(?)=3.773GeV采集的积分亮度为2.93fb-1的ψ(3770)数据,在国际上首次寻找到D+介子到轴矢介子的半轻衰变D+→K1(1270)0e+ve,信号的统计显著性大于13.5σ。测得的衰变分支比为B[D+→K1(1270)0e+ve]=(2.30 ±0.26-0.21+0.18±0.25)×10-3,其中前两项误差分别为统计误差和系统误差,最后一项误差来源于外部输入的次级衰变K1(1270)0→K-π+π0分支比的误差。该工作测得的分支比与CLFQM和LCSR理论预期相符合,支持θK1等于33°或者57°的理论预言,同时排除了θK1为负值的理论预言。该衰变的分支比占D+介子半轻衰变宽度的1.4%,该比值在ISGW模型的预期值1%和ISGW2模型的预期值2%之间。结合D0→K1(1270)-e+ve衰变分支比的世界平均值和D0(+)的寿命,该工作还测得Γ[D+→K1(1270)oe+ve]/Γ[D0→K1(1270)-e+ve]=1.2±0.7,这个结果与同位旋守恒预期值1相符合。另一方面,在标准模型中,粲介子D+和Ds+可以通过一个虚W+玻色子衰变为轻子和其对应的中微子,其中W+中间玻色子是在c夸克和q(d,s)夸克湮灭过程中产生的。初态c夸克和q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被参数化为一个描述衰变几率大小的衰变常数fD中。粲介子的纯轻子衰变过程的振幅正比于CKM矩阵元与衰变常数的乘积。在粲介子物理中,衰变常数fD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其精密测量对检验格点QCD的计算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实验还不能通过B介子的纯轻子衰变精密测量B介子的衰变常数fB,而一些实验只能输入理论计算的fB,因此,fB的理论计算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fD+和fD+通过了实验的检验,联合理论精密计算的fD+:fDs+:fB的比值及fD+与fD+衰变常数的测量值,就可以间接得到B介子的衰变常数fB的值,对关于衰变常数的理论计算作出关键的实验检验,进而对改进理论计算精度是非常关键的。此外,精确测量标准模型中的基本参数CKM矩阵元也是粒子物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验上精密测量各矩阵元,能够精密检验CKM矩阵的么正性以及归一化特性,任何与期望值显著的偏离都预示着CKM矩阵是不完备的,从而揭示新物理存在的迹象。另外,在实验上精密测量Ds+介子纯轻衰变的分支比,对探讨T-μ轻子普适性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二项工作分析北京谱仪Ⅲ在质心系能量(?)=4.178 GeV采集的积分亮度为3.19 fb-1的Ds数据,使用τ+→μ+vμvτ衰变道,测量了Ds+→τ+vτ的衰变分支比为B(Ds+→τ+vτ)=(5.22±0.21±0.17)%。测量结果与国际其他实验CLEO-c,Belle和BABAR的测量结果以及BESⅢ使用τ+其他衰变道的测量结果一致。结合CKMFitter给出的CKM矩阵元|Vcs|的世界平均值,该工作测得Ds+介子的衰变常数为fDs+=250.8±5.0±4.4MeV。使用最新的LQCD计算出的衰变常数fDs+,该工作测得CKM矩阵元|Vcs|的值为|Vcs|=0.981±0.020 ± 0.017。联合目前Ds+→μ+vμ分支比的世界平均值,我们测得分支比的比值(?)=9.51±0.62,这与标准模型轻子普适性的预期值9.74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没有发现轻子普适性破却的迹象。
其他文献
学位
DNA甲基化修饰是生物体内一种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机体正常发育、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记和转录抑制等各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数据表明大多数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G二核苷酸位点的胞嘧啶(mCG),且人类基因组中约70%的CG位点都具有甲基化修饰。然而,胞嘧啶甲基化也存在于CH(H=A,T或C)位点,约占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元中总胞嘧啶甲基化的25%。与mCG作用类似,mCH几乎发生在所有人
大爆炸理论认为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基本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组成。量子色动力学(QCD)作为描述强子和核子内部夸克和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预言了能量足够高的情况下,禁闭在强子内部的夸克会退禁闭,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由于QGP存在的时间较短,实验上不易测量,为了确定和研究QGP性质,可以通过相对重离子碰撞实验产生高温高密的环境,使强子物质发生相变,由强子态转变为禁闭解除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MDS码是代数编码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类码,具有良好的纠错能力.MDS码的构造问题是代数编码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广义Reed-Solomon码,简称GRS码,也是代数编码领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扩充的GRS码由GRS码增加无穷远点得到.它们是研究MDS码构造问题的一种非常好的工具.本文以(扩充的)GRS码为工具,研究了 MDS欧几里德自正交码(包含自对偶码)的构造,MDS码
本文研究几类平面图的非正常染色(improper/defective/relaxed coloring)问题.1976年,Steinberg提出猜想,认为不含4-圈和5-圈的平面图是3-可染的.2017年,该猜想被证伪.另外一方面,根据四色定理,平面图是4-可染的,这表明不含4-圈和5-圈的平面图是在3-可染和4-可染“之间”.非正常染色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图形3-可染和4-可染“之间”的状态.非正
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作为描述自然界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最成功的粒子物理理论,自建立以来几乎得到了所有实验的验证。然而,标准模型仍然存在着一些没有解答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希格斯粒子质量的精细调节问题、无法提供暗物质粒子候选以及不能解释一些诸如RK的实验反常,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New Physics)。虽然高能物理实验可以对新物理粒子进行
自J/ψ介子发现以来,粲物理一直是粒子物理中非常活跃的领域,它对加深我们关于量子色动力学(QCD)的理解,尤其是在微扰和非微扰QCD的相互作用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其中一个意义显著的课题,对粲偶素衰变的研究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中,基于微扰QCD框架,我们研究了被Okubo-Zweig-Iizukawe规则禁闭的粲偶素到γη(’)辐射衰变过程。理论上,这些衰变过程为研究胶子到轻介子的
高能双光子碰撞中的介子对产生过程一直以来是人们感兴趣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双光子碰撞中以强子为末态的遍举过程的研究能提供有关轻夸克和重夸克共振态、微扰和非微扰QCD以及强子产生机制的重要物理信息。由于光子可被视为点状结构,初态变得较为简单和可控,而强相互作用仅出现在末态,因此以介子为末态的双光子过程被认为是最简单的强相互作用过程之一。这类过程的角分布、总截面的能量依赖关系均为QCD理论的重要物理量。
设μ为Rd上具有紧支撑的Borel概率测度.如果存在集合Λ使得指数函数族{e2πi:λ ∈ Λ}为L2(μ)的规范正交基,则称μ为谱测度,集合Λ为测度μ的谱.随着谱测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分形几何与调和分析交叉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主题:一是研究自相似测度的谱性;二是研究一类Moran谱测度的谱结构,即刻画其不同类型的谱(其中平移所得的谱视为同
一本“书”是由称为书脊的一条线和以书脊作为公共边界的半平面形成的页构成的.一个图G的书嵌入分为两步,首先,把这个图的所有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L(书脊序列)排列在书脊上(为了方便,我们把这个图的顶点集(V一一映射到{1,2,3,4,···,n}上);然后再分配这个图的每条边到一个单一页中,使得在同一页中的边是彼此不相交的.在书脊序列L下,如果在同一页中的两条边(a,b)和(c,d)是相交的,那么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