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注射雷帕霉素促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机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ewmy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雷帕霉素促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健康成年Fischer344大鼠,8-12周龄,共36只。前房灌注生理盐水法建立急性高眼压动物模型,于术中维持75mmHg眼压2小时。分别设组如下:正常眼组、对照组(DMSO)、雷帕霉素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组、BDNF联合雷帕霉素组,分别于急性高眼压3天后玻璃体腔注射相关药物,6h后取各组视网膜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分别探测 p70S6K、pAKT(ser473)、pERK、PTEN四个靶蛋白,其中p70S6K是雷帕霉素发挥抑制mTORC1药理作用的观察指标,pAKT(ser473)、pERK蛋白是pS6K-IRS1-PI3K-pERK这一负反馈通路的观察指标。最后通过对可能发生变化的靶蛋白pERK、PTEN进行抑制或激活,取视网膜组织进行铺片免疫组化再次评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数目,进一步确认相关作用机制。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抑制pERK后两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1)急性高眼压诱导后,与正常眼相比,p70S6K蛋白含量下降(**p<0.01),而眼内注射雷帕霉素以及联合药物后与对照组(DMSO)比较p70S6K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0.01),即雷帕霉素可抑制mTORC1活性。(2)急性高眼压诱导并注射相关药物后,雷帕霉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可提高pAKT(ser473)蛋白含量(*p<0.05),BDNF组pAKT(ser473)蛋白也增加。p70s6k、pAKT(ser473)的变化同时反映p70S6K-IRS1-PI3K负反馈信号通路减弱。(3)雷帕霉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可显著增加pERK蛋白的活性(**p<0.01)。(4)通过进一步抑制pERK(U0126),我们发现U0126可明显减少雷帕霉素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雷帕霉素+U0126组细胞数841±56/mm2 VS雷帕霉素组1622±98/mm2,**p<0.01)。(5)雷帕霉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对PTEN蛋白含量无明显改变。  结论:(1)急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眼内注射雷帕霉素可通过减弱一条pS6K-IRS1-PI3K负反馈通路并介导BDNF通过pERK信号通路发挥视神经保护作用。  (2)雷帕霉素对PTEN信号通路无明显直接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真菌疫苗治疗变应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照多中心、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将来自石家庄市三院、河北医科大
目的: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周期性、规律性的生命活动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大脑内形成的内在生物钟可调节睡眠周
目的:对60例冠脉介入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冠脉介入患者10天,监测其血脂和炎症反应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sVC
目的了解2013年安徽省立医院普通科室分离菌和ICU分离菌之间细菌分布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12月年临床各科室送检的病原体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对ICU与普通科室分离的病原体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ICU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和普通科室分离菌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2013年全院共分离4052株,其中普通科室3068株,ICU 984株,均以杆菌为主,其中
目的:研究HO-1/CO系统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探讨HO/CO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提供试验的数据,从而为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