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传真菌致变应性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00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真菌疫苗治疗变应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照多中心、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将来自石家庄市三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轻至中度的变应性哮喘病例,用15种常见真菌变应原(交链孢菌属、烟曲霉、葡萄孢属、白色念珠菌、多主枝孢菌属、新月弯孢属、镰刀菌属、蜂毛菌属、好食孢菌属、蠕虫孢子菌属、黑色根霉菌、牙霉菌属、须发癣菌、甜菜茎点霉、特异青霉)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查,筛选出56例对一种或多种真菌过敏的轻至中度的哮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皮下注射氢氧化铝吸附的缓释型真菌变应原提取物疫苗,对照组皮下注射盐酸组胺(安慰剂),治疗时间为1年。开始治疗前1个月(每年8月,即真菌高峰季节)为T1阶段,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症状评分、用药计分、支气管激发试验、PEF、FEV<,1>%、血清TIgE及IL-4水平检查,然后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根据患者致敏真菌变应原不同种类订制单一或者混合真菌变应原提取物,制剂包装的剂量渐增的小瓶中会有 5TU/ml(0级)、 50TU/ml(1级)、500TU/ml(2级)、5000TU/ml(3级)的变应原,对照组浓度为0.01μg/ml(0级)、0.1μg/ml (1级)、1.0μg/ml(2级)、10μg/ml(3 级)用单剂量递增法,每周注射一次,前三个浓度的每种浓度每周依次注射剂量为0.1 ml、0.2 m1、0.4 ml、0.6 ml、0.8ml,共15周,第16周开始注射3级药,每周依次0.1 ml、0.2 ml、0.4 ml、0.6 ml、0.8 ml、1.0ml,第21周达最大剂量(维持剂量)1.0ml,之后,以此剂量逐渐延长注射间隔,隔周1次,共3次,然后以6周(±1周)的间隔继续注射维持剂量至治疗结束,进入维持阶段(T2)。患者在每次注射以前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和用药计分。注射后需密切观察30min。治疗1年后1个月,即第二年8月再次对所研究对象进行症状评分、用药计分、支气管激发试验、PEF、FEV<,1>%、血清TIgE及IL-4水平检查。 结论: 1、对轻至中度的哮喘病人用真菌变应原疫苗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1 年是有效的,可以改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用药量,降低支气管高反应性。 2、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不适合在随诊中评估脱敏治疗的疗效,只有诊断时才有用。 3、真菌变应原疫苗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遵守EAACI免疫治疗指南,治疗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芳香胺和杂环胺类物质的代谢有关。N-乙酰基转移酶2(NAT2) 是近年来国际上倍受关注的代谢酶之一。NAT2作为生物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生命和健康的疾患,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开通是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它显著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患
目的:肝素由Maclean首先发现,193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目前仍是最有效的抗凝药物,也是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但是近年发现在冠脉介入治疗及心肺分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 navx圣犹达公司,美国)指导下行阵发性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表达与食管癌各期发生发展的关系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发病人数超过30万,半数是中国人。在我国食管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
背景和目的: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0%~85%。有文献报道,约50%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