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报道中的隐喻认知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set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两千多年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一场从修辞格和常规语言的偏离到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局限在修辞层和语言层上,其代表理论可以归结为:比较论、替代论和互动论。近三十年来,以 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根据 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隐喻不仅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之中,更重要的是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因此,隐喻是人们认识、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并且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机制。   本文主要采纳以 Lakoff为代表的现代隐喻理论的观点,介绍分析隐喻的哲学基础、映射机制,隐喻的分类并区分了隐喻概念与隐喻表达等等,旨在对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发生期间刊登在一些著名媒体上的英语语篇中隐喻的识别和理解过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一些权威的经济类报纸中选取15篇文章,从中收集大量的隐喻表达式,并按照他们的始源域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概念隐喻。之后,根据 Lakoff & Turner论述的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设计图示用以对英语经济语篇中隐喻的映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以此说明概念隐喻中始源域的概念是如何映射到目标域,而最终实现隐喻的。   最后,本文分析了隐喻在经济语篇中较为显著的功能,即解释功能和构建功能,并结合所选经济新闻语篇中的具体隐喻表达对这些功能进行了阐释。   总之,本研究揭示了英语经济语篇的作者是如何通过隐喻这一手段,利用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概念、经济理论以及经济活动的。论文中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的功能的阐释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语篇及经济活动。
其他文献
朱利安·巴恩斯(1946--)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2011年,他凭借《终结的感觉》夺得了“布克奖”。《终结的感觉》延续了他一贯以来对记忆、历史和身份的探索。小说分为两部
如今,虽然很多语言学家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因此,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最近的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移民文学和后殖民文学开始兴起和繁荣。 英国文坛的情况也是如此。 自从印裔英籍作家V.S.奈保尔于1971年以及另一位印度裔小说家拉什迪于1981年获得布克
“石化”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来的,用于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这一术语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关注焦点是针对于普通高校
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行为,其目的是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并使之得以交流。文学作品是由美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所构成的,所以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来自德国习明纳(Seminar,译为讨论课),经柏林大学的改造及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育理念渗入,发展成为一种讲座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也是
随着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商务信函作为商业交流的手段之一,在商业事务中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人们可以交流信息,联系业务,商谈贸易,处理问题,传递友谊等。而在商务沟通过程
长久以来,作为传统语言现象,转喻通常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于1980年出版以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作用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传统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