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问题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ooalpk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行为,其目的是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并使之得以交流。文学作品是由美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所构成的,所以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文学翻译是艺术的翻译,是语言文字艺术的再现,是特殊的语言信息传达的方式,也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它要求译者不仅要忠实地把原作的内容翻译过来,而且要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把原作的美感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获得美感,得到启发和感动。如何把原作的内容及所包含的美的意境传达给译文的读者是译者所肩负的唯一使命。?   文学翻译在遵循艺术性法则的同时,也必须受翻译的原则与标准的制约。尽管关于文学翻译的原则与标准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文学翻译首先必须以原作为依据,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仅以这一标准来判断一部译作的优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以艺术力量感染读者的文学译作,必须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再现具有艺术性的原作中的美感,只有把这种美感传达给读者的译作,才是实现了审美再现的译作,才可称之为优秀的译作。换言之,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审美信息的再现,可以说审美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中日翻译学界围绕林少华的译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由此而引发了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但这些争论针对的大多是林少华译本的具体语句,即从微观的角度评价林译的得失优劣,而不论是“挺林”还是“倒林”所依据的理论仍然是传统的翻译标准。笔者认为,以是否实现了审美再现作为评价标准,则更能客观地评价一部译作的成败得失。所以,本论文试从美学、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翻译理论,论述关于文学翻译中与审美再现的相关问题。   首先,关于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问题。为了实现审美再现,需要译者自己进行二度创作,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用文学的语言来表现译者从原作中所体会到的美的情报,而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完成美的再现,把原作的美感传达给读者。而这一过程就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对原作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一部译作是否再现了原作的美感,是否实现了审美再现,是由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进行二度创作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译者的这种二度创作,才使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换言之,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才使翻译的不可译变成了可译。   能否在译作中实现审美再现,是由译者的美学修养、文学修养和驾驭语言的功力来决定的。具体来说,为了实现审美再现,在文学翻译中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原作的理解能力以及母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在读译作时,能像读原作一样获得美的享受。   审美再现是一个立体的过程。首先,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对原作要有充分的理解,其理解的信息不仅仅是基本的信息,而且要把其中的美的信息运用到译文当中,以便再现原作的美感。译者对原作进行理解,并且把理解的信息表现于译文中,是审美再现过程的基础。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信息包括形式上的信息以及非形式上的信息。所谓形式上的信息是指以文字表现的审美信息。形式上的信息通常是通过语音、单词、段落以及文章的形式来表现。而非形式上的信息如果离开了人的精神、气质等人所特有的(总体存在),就无法存在于作品当中。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把握原文中作者的感情以及意志是审美再现的重要一环。   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把理解的内容表现于译文,即确保意义上的准确传达,是对翻译的最低要求。而要使译作的读者能享受原作的魅力及美感,则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外语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和储备自己的知识层面以及翻译技能,对一个译者是十分重要的。   审美再现的主体是进行文学翻译的译者,审美再现的过程即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译者的二度创作也需有“度”,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发挥。过犹不及,文学翻译中的译者的二度创作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审美再现的目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其他文献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卓越诗人,雪莱的诗歌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其五幕诗剧《钦契》却相对受关注较少。国外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个别领域;国内系统的研究尤
认知语境,有别于传统语境的静态性,被看作是一种心理建构,强调从动态角度分析言语交际现象。而关联理论中强调的最佳关联也是在交际的明示---推理动态过程中选择和实现的。因此,
意象、象征和原型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术语,文学评论家们经常把这三者放到一起讨论。由于这三个术语有着内在的联系,评论家们有时混淆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从而加重了文学
教师话语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控制学生行为的主要手段。学者们对教师的话语量、提问方式及反馈方式进行大量研究。教师反馈是课堂交互的关键所在,成功的语言学
朱利安·巴恩斯(1946--)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2011年,他凭借《终结的感觉》夺得了“布克奖”。《终结的感觉》延续了他一贯以来对记忆、历史和身份的探索。小说分为两部
如今,虽然很多语言学家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因此,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最近的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移民文学和后殖民文学开始兴起和繁荣。 英国文坛的情况也是如此。 自从印裔英籍作家V.S.奈保尔于1971年以及另一位印度裔小说家拉什迪于1981年获得布克
“石化”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来的,用于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这一术语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关注焦点是针对于普通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