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在回忆中自我建构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ingshuiy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利安·巴恩斯(1946--)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2011年,他凭借《终结的感觉》夺得了“布克奖”。《终结的感觉》延续了他一贯以来对记忆、历史和身份的探索。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叙述者托尼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他凭借个人记忆甚至以主观想象对青年时的记忆进行筛选和纂改,从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纯洁、善良的自我,回避了真实的自我,心安理得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在第二部分里,由于前女友母亲的一份遗嘱,托尼对自我认识产生了疑惑,这促使他重拾记忆碎片,追寻当年的人和事,在回忆中重新审视自我,再次建构自己的身份。论文运用新历史主义分析《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在回忆中的自我建构过程,从而揭示出历史、记忆和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首先,论文探讨个体记忆与身份建构的关系。托尼通过篡改记忆和选择性遗忘重要的记忆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善良的忠诚者。其次,论文分析了托尼被解构的记忆和身份。当托尼的记忆与他人的记忆产生矛盾冲突时,其记忆分崩离析,所虚构的身份也随之被解构,他不得不接受别人的记忆和面对自己有意遗忘的记忆。再次,论文分析了随着记忆不断被解构和颠覆,托尼开始了自我反思,重新审视自我,以批判的心态面对过去,以感恩的心灵感谢身边的人,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自我。最后,在《终结的感觉》中,历史、记忆和身份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源于经历之人的记忆,记忆如潺潺河水,流动不拘,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和编织的记忆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而记忆的主观性意味着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冲突以及记忆与现实有出入,建立在主观记忆上的身份也面临着被解构的风险;根据别人的记忆,人们不断重审自我,改变自我,从而建构更加贴近真实的自我。
其他文献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今年自治区、市、旗县 (市、区)、苏木乡镇党委将集中换届。这是全区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四级党委换届工
汤亭亭(马克辛·洪·金斯顿)无疑是二十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文学界认定她为第一位亚裔美国文学作家。她发表于1976年的作品《女勇士:一个生
刘江平是尼勒克县人大代表,现任尼勒克县尼勒克镇多尔布津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尼勒克县实施了村村合并工作,尼勒克镇原五、六、八三个村合并为多尔布津村。摊子大、任务重,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以“辉煌的痛苦和神圣的嚎叫”屹立于美国诗坛。她的诗歌充满着浓厚的死亡色彩,同时她用其短暂
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是美国小说中描写一战的最好作品,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甚至被认为是海明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小说如实地再现了一战中意大利战场的情景,记录了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卓越诗人,雪莱的诗歌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其五幕诗剧《钦契》却相对受关注较少。国外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个别领域;国内系统的研究尤
认知语境,有别于传统语境的静态性,被看作是一种心理建构,强调从动态角度分析言语交际现象。而关联理论中强调的最佳关联也是在交际的明示---推理动态过程中选择和实现的。因此,
意象、象征和原型是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术语,文学评论家们经常把这三者放到一起讨论。由于这三个术语有着内在的联系,评论家们有时混淆其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从而加重了文学
[目的]分析综合营养干预对兰州地区18~25岁医学生外周血红细胞系列参数的影响,探讨适合该人群的营养干预方案,改善其营养状况。[方法]对兰州地区420名医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后对
教师话语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控制学生行为的主要手段。学者们对教师的话语量、提问方式及反馈方式进行大量研究。教师反馈是课堂交互的关键所在,成功的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