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信念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信念会通过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对教学所持有的的观点和想法不同,其外在表现就会不同。可见,教师个人所持有的教学信念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研究教师个体对于认知、信念的产生及发展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关系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位初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信念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信念会通过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对教学所持有的的观点和想法不同,其外在表现就会不同。可见,教师个人所持有的教学信念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研究教师个体对于认知、信念的产生及发展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关系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位初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希望可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梳理与述评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界定了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有关的概念。其次,根据研究的需要,编制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表现的调查问卷。然后,选取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三年级6个班级230名学生对自己化学教师教学行为展开实测并分析,并且进入两位化学教师的课堂进行实录观察,之后又通过访谈实录内容进一步分析两位化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表现的化学教学信念:(1)分析问卷实测情况,并对问卷作答情况进行统计,形成数据的对比,分析出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体现的教学信念;(2)结合两位化学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结果,进入课堂进行实录观察,初步探究两位化学教师自身教学信念与其教学行为的关系;(3)结合两位教师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将录音材料转换为口语报告,分析口语报告材料,进一步探究两位教师教学信念与其教学行为的关系。最后,总结出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教学建议。研究表明:(1)教师教学信念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学信念,就会在教学中呈现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信念决定教学行为。(2)教师专业实践和外界环境因素会促进教师教学信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又会进一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信念。教师教学信念还会受自身成长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编制出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问卷及课堂教师教学行为观察表,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证实了初中化学教师教学信念与其教学行为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进一步对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伏笔。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亲社会行为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积极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它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自愿做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促进和提高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增强社会整体的亲社会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的角度探究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本研究尝试把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结合,探讨二者相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拓展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
随着智慧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愚蠢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研究者们在愚蠢的定义、类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愚蠢是因个体在品行或聪明才智上有所欠缺而做出的错误的、不恰当的行为,会给自己、他人甚至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不同类型的愚蠢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只有探究不同类型愚蠢产生的原因,正确认识愚蠢,才能减少愚蠢行为的发生。不仅如此,通过验证愚蠢类型,探究愚蠢评价的影响因素能
创造力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新颖独特且具有社会价值和适用性的产品或想法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涉及诸多认知过程。认知抑制作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抑制是一种个体为了保证信息加工过程的完整性而抑制无关干扰进入信息处理加工过程的认知机制。关于创造力与认知抑制的关系,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比如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抑制假说、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去抑制假说以及创
作为主体的人的道德之形成与发展无法脱离理性的规约与牵导。康德以其严谨邃密的理性主义哲学,揭示并阐释了道德的理性基础、理性本质、理性过程与理性指向,从而形成了独具康德特色的理性主义道德观。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观蕴含着、流溢着深刻的道德教育价值,并开辟了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研究范式,催生了层出不穷的理性主义道德教育谋划。康德的理性范畴是其全部道德哲学的核心,所折射的是道德教育的理性光芒,蕴含着对道德教育应
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智慧的关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智慧心理学研究已在智慧定义、智慧类型、智慧测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囿于智慧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关于智慧定义和分类心理学研究者仍未达成共识。智慧评价作为智慧研究的一个方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智慧德才一体理论”,从智慧评价角度出发,探讨公众对人慧与物慧两种智慧类型的理解,以期为智慧心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共包含三个研究:研究1包含研究1a和研
词汇识别是个体将感觉信号与心理词典中的对应表征相匹配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从数以万计的单词形式中识别感知到的单词,其中包括与目标词在听觉上相似的单词。根据拼音文字的相关研究,这些通过改变目标词的一个音位得到的相似词被称为目标词的语音邻近词。在语音加工过程中,语音邻近词与目标词同样得到激活,并通过反馈激活和竞争促进或抑制目标词的提取。因此,目标词的语音邻近词数量即语音邻近密度差异越大,越有可能产生不同的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明确将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今后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现了其培养的必要性。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基于新课标中对人地协调观不同水平的划分,梳理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的内
十九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已经成为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当前,青少年生活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信息稂莠不齐,同时也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高中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面临职业前景规划的一个“十字路口”阶段,所以对于
在当前大力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水平专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小学教育硕士培养的主阵地,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硕士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硕士未来成长为专家教师的潜能。因此,了解小学教育硕士培养的现实状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
自西方帝国主义的枪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后,中西文化冲突就在这片新旧时空交错的中国大地上愈演愈烈,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知识分子思想与行动的推动力。在这个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马相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曲折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坚实的历史足迹。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对马相伯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力图探寻马相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选择与批判、融合与改造,展现出中国近代以来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