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视角的愚蠢类型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00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慧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愚蠢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研究者们在愚蠢的定义、类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愚蠢是因个体在品行或聪明才智上有所欠缺而做出的错误的、不恰当的行为,会给自己、他人甚至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不同类型的愚蠢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只有探究不同类型愚蠢产生的原因,正确认识愚蠢,才能减少愚蠢行为的发生。不仅如此,通过验证愚蠢类型,探究愚蠢评价的影响因素能帮助人们深入认识不同愚蠢的成因,减少愚蠢行为,进而能够促进智慧。本研究基于“愚蠢的德才欠缺理论”,通过三个研究验证愚蠢类型及探究愚蠢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1通过探讨大学生心目中的愚蠢类型,验证“愚蠢的德才欠缺理论”中对于愚蠢类型的划分是否得当。研究1a采用问卷法,收集大学生心目中的愚蠢事件,考察大学生的愚蠢观。结果显示,大学生将愚蠢分为两种类型。研究1b采用标准归类任务范式,使用多维标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探讨被试心目中的愚蠢事件分类。结果表明,愚蠢可以被分为缺德式愚蠢和少智式愚蠢。研究1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愚蠢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缺德式愚蠢和少智式愚蠢,验证了愚蠢德才欠缺理论中对愚蠢类型的划分。研究2采用鼠标追踪范式,通过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探求愚蠢认知的首要特征。结果表明,缺德式愚蠢的首要特征是缺德,少智式愚蠢的首要特征是少智,相较于缺德式愚蠢,大学生更倾向于把少智式愚蠢看作典型的愚蠢类型。研究3探讨对不同类型的愚蠢进行评价是否会受到群体评价的影响。研究3a、3b通过“初次评价—从众诱导—延时再评”的实验范式,探讨被试对愚蠢不同维度评价与群体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3c通过问卷法考察被试在评价两种类型愚蠢时所面临不确定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愚蠢类型均会受到群体评分影响表现出从众效应;相较于少智式愚蠢,被试对缺德式愚蠢评价时所感受到的不确定程度更大。综上,本研究表明:(1)愚蠢可以被分为缺德式愚蠢和少智式愚蠢两种类型。(2)少智式愚蠢的首要特征是少智,缺德式愚蠢的首要特征是缺德;与缺德式愚蠢相比,被试更倾向于认为少智式愚蠢是典型的愚蠢类型。(3)被试对愚蠢的缺德和少智维度评价上均存在从众效应;相比于少智式愚蠢,被试对缺德式愚蠢评价的确定性程度评分更低。本文通过三个实证研究验证了大学生心目中愚蠢的类型,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大学生对愚蠢的基本认识,深化了愚蠢评价的研究。研究愚蠢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加有效地预防愚蠢行为的发生,以智慧的方式待人接物,智慧地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智慧研究的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其他文献
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类型,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主要针对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到“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投资建设项目规模日益增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公共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参与主体复杂等特性。因此,在公共投资领域实践中,也存在政绩工程、权力寻租、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超概算等“失控”问题。作为公共投资监督的有效手段,政府审计对促进项目高质量发展、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反腐倡廉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协同治理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审计管理和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园飞速发展,迅速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要求,自此,国内围绕产业园发展也更多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特色产业园通常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区中园”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具有特色产业明显、产业链条完善、公共设施齐全、创新要素集聚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以其产业定位明确、专业化程度高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是现代心理计量学的柱石。在IRT的应用中,往往先验性假设被试的潜在特质分布为正态分布(表示为,Gaussian IRT)。但是,许多应用情景下,正态分布假设并不成立,不合理的潜变量分布假设会严重影响被试潜在特质水平估计结果,也会导致项目参数估计不准确等严重错误。因此,研究者提出多种估计潜变量分布的IRT模型。以往研究一般使用潜变量正态
合村并居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部署,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还能够助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以合村并居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热潮。而合村并居作为一项关乎农民生计的重大工程,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全体的所思所想,方能稳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为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以R市环水
语义认知在语言加工中的影响一直都是心理语言学的焦点问题之一。交互激活模型和竞争理论表明,当人们在对文字进行语义加工时,语义激活不仅传播到目标词,而且传播到语义邻近词。在语义网络中,邻近词与目标词共享的语义特征越多,它们在语义表征上就越相似,在词汇级别上对目标选择的影响就越强。因此,对目标词语义邻近密度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语言加工特点的深入认识。较之于正字法和语音邻近密度,语义邻近密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
近年来,环境心理学发现大量环境问题根源于个体环境行为,并强调干预个体环境行为有助于环境治理。例如,由节俭习惯倡导培养的节俭行为能够减少能源使用,或者由能源技术开发驱动的效率行为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然而,环境保护是一个“人”与环境复杂互动的过程,它既强调单一亲环境行为的有效实施,更需要不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紧密联动。所以,研究环境问题需要突破“行为孤立”思维,关注行为与行为之间的潜在因果联系,即“行为
分配公正是指个体或社会以公正的方式分配资源和任务。当儿童受到不公正分配时,他们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反应,甚至产生嫉妒心理。那么当儿童自己作为分配者时,他们会公正地分配资源吗?他们的分配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现实的资源分配情境往往是复杂的,儿童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来分配有限的资源。研究表明,社会关系是影响儿童分配决策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分配资源时均偏爱那些与他们相似度或关系亲密度较高的接受
长久以来,亲社会行为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积极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它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自愿做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促进和提高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增强社会整体的亲社会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的角度探究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本研究尝试把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结合,探讨二者相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拓展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