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同时评价开腹及机器人两种不同手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估机器人手术在IPMN治疗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例,分析比较各组的术前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ASA评分等,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吻合方式、是否保脾等,以及术后病理结果如肿瘤性质、大小、切缘距离等,最后收集术后恢复情况如有何种并发症、恢复流质及半流质饮食时间、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再次分为开腹组及机器人组进行比较。结果:共计205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及机器人组。开腹组114例,其中男性68(59.65%)例,平均年龄60.39±9.30岁,机器人组91例,其中男性57(62.64%)例,平均年龄60.47±9.27。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46.89±79.57min,平均失血量329.90±269.65ml,平均输血量274.26±473.21ml,平均肿瘤大小3.49±2.08cm。术后并发症率42.10%(48/114),胰瘘发生率为32.45%(37/114),平均拔管时间15.14±7.14天,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22.00±13.44天,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病理证实29例为浸润性IPMN。机器人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07.01±106.39min,平均失血量156.44±204.93ml,平均输血量104.49±304.47ml,平均肿瘤大小2.51±1.33c m。并发症率48.35%(44/91),胰瘘发生率为39.56%(36/91),平均拔管时间12.55±8.79天,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22.43±14.22天,围术期死亡4例。开腹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8.82%、91.76%、85.88%。机器人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95.45%、89.77%。两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59.00±11.16月、60.00±11.36月,无明显差异。结论:机器人手术的手术时间短于开腹手术(P=0.005),失血量及输血量少于开腹手术(P<0.001、P=0.003),机器人手术拔管时间早于开腹手术(P=0.035)。开腹及机器人手术在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出血、二次手术、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认为机器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且两组良性病例的无瘤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认为机器人手术可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根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