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不同氧浓度通气,观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氧分压(PaO2)的变化,来探讨不同氧浓度通气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过氧化反应及动脉氧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异丙酚对体内过氧化-抗氧化失衡是否有纠正作用,为临床麻醉选择合理氧浓度和麻醉药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择同组手术医生的择期胃癌根治术病人80例,手术时间约三小时。随机分为8组(n=10)。根据吸入氧浓度分为35%FiO2(A组)、50%FiO2(B组)、75%FiO2(C组)和100%FiO2(D组)。每组又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异丙酚随机分为两个亚组:A1和A2、B1和B2、C1和C2、D1和D2。A1、B1、C1、D1为异丙酚组(P组),A2、B2、C2、D2为非异丙酚组(UP组)。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维库溴胺及依托咪酯快速静脉诱导插管。从麻醉诱导开始,采用不同氧浓度行IPPV机械通气。异丙酚组病人术中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维持镇静。非异丙酚组采用咪唑安定静脉泵入维持镇静。分别于麻醉诱导前五分钟(T0),诱导后60分钟(T1),诱导后120分钟(T2)及手术结束时(T3)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抽取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行SOD、MDA检测。随机抽取10例非肿瘤手术病人外周静脉血测上述指标作为麻醉前对照组(C组)。结果:1.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SOD及MDA变化:麻醉前八组手术病人SOD和MDA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1)A1、B1、C1和D1组SOD逐渐降低,手术结束时有所增高,但仍低于诱导后60分钟。MDA逐渐增高,手术结束时较前降低,仍高于诱导后60分钟。(2)A2、B2、C2、D2组SOD逐渐降低,手术结束时最低。MDA逐渐增高,手术结束时最高。(3)SOD与麻醉前比较,A2组于手术结束时,B2组于诱导后120分钟,C2和D2组于诱导后60分钟出现显著差异(P<0.01)。与A2组相比,B2于手术结束时,C2和D2组于诱导后120分钟出现显著差异(P<0.01)。与麻醉前比较,B1组于诱导后120分钟,C1和D1组于诱导后60分钟出现显著差异(P<0.01)。与A1组相比,D1于诱导后60分出现差异(P<0.05)。(4)MDA与麻醉前比较,A2组于手术结束时,B2和C2组于诱导后120分钟,D2组于诱导后60分钟出现显著差异(P<0.01)。与A2组相比,B2于手术结束时,C2于诱导后120分钟,D2于诱导后60分钟出现显著差异(P<0.01)。与麻醉前比较,A1于手术结束时,B1和C1于诱导后120分钟,D1于诱导后60分钟出现显著差异(P<0.01)。与A1组相比,D1于诱导后120分钟出现差异(P<0.05)。(5)A1与A2相比,SOD和MDA值均于手术结束时出现差异(P<0.05)。B1与B2、C1与C2、D1与D2相比均于手术结束时出现显著差异(P<0.01)。3.各组Pa随着吸氧浓度增加而相应升高,A1和A2组逐渐增高,而其他组手术结束时较诱导后60分和120分低,较麻醉前高。异丙酚组和非异丙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胃癌患者体内MDA含量明显增高,SOD活力明显降低。结论:1.随着吸氧时间和吸氧浓度的增加,SOD活力逐渐降低,MDA浓度逐渐升高。吸入氧浓度以35%对上腹部手术病人SOD和MDA影响最小。纯氧对其影响最为显著。2.异丙酚能一定程度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系活性。对上腹部手术病人是优选静脉麻醉镇静药物。3.PaO2随着吸氧浓度增加而增加。35%氧浓度组PaO2持续增高,其他浓度组手术结束时较术中有所降低,可能是与高浓度氧致氧自由基增多和吸收性肺不张加重有关。4.肿瘤患者体内处于过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