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然而近年来,居民储蓄超常增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保持着较高的储蓄水平,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降低居民储蓄,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政府已经通过多种措施来刺激居民消费,降低储蓄,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因此,探求中国居民家庭高储蓄行为背后的原因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一部分学者试图通过传统的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不过该框架是在确定性条件下推导的,而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加上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确定性框架已经不适合研究现行经济环境下我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因此,很多学者将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从预防性储蓄角度去研究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运用宏观经济数据,从预防性储蓄及不确定性的角度,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分别对城镇居民总体、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上述三个角度分别估计出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并对其表现出的动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共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引言。首先从当前经济环境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框架结构。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经典消费理论,然后着重介绍了预防性储蓄理论,并对国内外关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以及评述。第三章为预防性储蓄理模型概述。为了选择预防性储蓄的实证模型,本章介绍了三个研究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经典模型,并将它们进行了对比。第四章为实证分析的理论模型与估计方法。本章介绍了状态空间模型与卡尔曼滤波算法,并构造了预防性储蓄状态空间模型。第五章为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动态特征分析,首先对我国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城镇总体、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地区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其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动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然后根据所研究的结果,对缓解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提出了若干的政策建议。通过不同角度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都存在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低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走势更加平稳。第二,不管处于哪个收入层次,我国城镇居民都有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中低收入组的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强,高收入组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最弱,而低收入组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处于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之间,并且各个收入组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第三,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预防性储蓄动机高于中部,中部的高于东部,这与我国地区间发展水平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