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语义所蕴涵的题元角色与句法论元之间的映射关系一直是词汇主义语法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英、汉对比的基础上,对汉语动词语义特征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动词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发现题元角色与句法论元的联接制约条件,进而建立汉语动词的词汇语义表达式、题元角色与句法论元之间的静态联接模式;在静态联接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语用因素对题元角色向句法论元映射的的制约作用,揭示句法背后的语义、语用制约规律,从而把句法、语义、语用共同纳入到HPSG的特征结构之内,对三者之间的互动制约关系以及题元角色与句法论元的联接制约条件做出动态的形式化描写。期望本文所建立的句法、语义、语用互动模式能为计算机识别汉语话语句提供语用制约信息方面的支持。 论文共分六章。第1章简要回顾了各种题元角色概念和联接理论。首先分析了传统题元角色概念、题元关系假说、题元层级和其他相关理论,认为题元角色并不是数量有限、界线分明的原子单位;并指出,建立在题元层级上的联接理论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对致使动词的处理上,暴露出的问题更加突出,因为致使结构会改变题元层级中的联接顺序,在致使结构里,实现为主语的是致使者角色,而不是在题元层级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施事角色。因此,基于题元层级的联接理论不得不使用一些附加机制来弥补这一缺陷。最后,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以词汇语义蕴涵为基础的题元角色理论,并阐述了本文将该派观点作为核心理论的理由和意义。 第2章介绍了本文的复合理论框架。本章第一部分介绍了HPSG(Pollard & Sag 1994)的主要描写机制和语法性质,并根据汉语事实对某些特征敝了轻微的改动。第二部分评析了以词汇语义蕴涵为基础的题元原型角色理论和论元选择原则(Dowty 1991),并介绍了Davis将原型角色纳入到以类属分解的词汇语义特征结构里的表达形式。第三部分讨论了Davis(1996)提出的由扩展的题元原型角色构成的词汇语义表达式和词汇语义关系层级,并考察了Davis的原型角色及相关蕴涵类属层级的构建动机和对汉语的适用性。最后,本章在借鉴Davis提出的方法上,结合汉语动词的个性特征,建立了符合汉语事实的词汇语义蕴涵层级。词汇语义蕴涵层级是构建静态联接模式的重要依据。 第3章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汉语的静态联接模式。本章首先探讨了动词分类的标准,并根据动词的语义和次语类化特征给动词分类。在给汉语动词分类时不仅参考了英语动词的分类原则,例如本文采纳了动词的及物性特征决定动词配价的观点,也充分考虑了汉语动词自身的特点。动词分类的目的是为建立词汇语义表达式奠定语义基础。接下来介绍了Davis提出的联接类属在汉语静态联接模式里的应用情况。联接类属是实现正确联接的引导标记,它规定了相关动词所蕴涵的论元在句法平面的排列顺序。本章在考察了各类汉语动词的基础上,为不同类型的汉语动词构建了词汇语义表达式。最后,分别给出了汉语动词词汇语义表达式中的原型角色同句法论元之间的静态联接制约条件和汉语词汇语义蕴涵层级。 第4章旨在建立一种句法。语义、语用相兼容的HPSG特征结构和动态的联接模式。本章第一部分考察了汉语的特点和语法性质,认为汉语不具备典型的构型性特征。第二部分对话题与主语、主语与宾语概念做了分析,根据HPSG的词汇主义和以制约条件为基础的语法性质,本文把汉语的主语和宾语列为同一语法层次。除了主-动-宾语序外,汉语较为灵活的语序往往使得主、宾语所代表的角色范畴与所占据的句法位置不一致。为此,本文把不同语序的句式分为典范和非典范两个范畴,其中,主-动-宾为典范语序,其他的为非典范语序,主、宾语概念只用于典范语序句式。最后指出,话语表达的需要是人们使用不同语序表达同一真值语义的触发因素。第三部分在前一部分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由语用特征驱动的动态联接模式。 第5章探讨了在主语或宾语论元空缺的句子中,动词的题元角色同句法论元的联接以及空论元的语义重建问题。本章首先通过对汉语空论元和管约论空语类的比较,指出汉语空论元的话语性质。本章在第二部分构建了空论元的句法实现机制和空论元的题元角色指派模式,并分别列出了典范语序句式和非典范语序句式中的空论元同题元角色的联接模式。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空论元的指称性质及其语义赋值机制。在考察了现有照应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汉语空论元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角色值的同指识别机制,以解决空论元的照应问题。同时引人了动态的DRS模式,以达到空论元的语义重建目的。本章的最后部分给出了汉语空论元与题元角色的动态联接模式和空论元的语义重建程序。 第6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论文涉及到的原则性问题的探讨,同时阐述了本课题的学术价值。进一步对本文的主要理论框架HPSG的语法性质和描写方法及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