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此病具有高风险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特征。近几年有研究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白血病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细胞,而此类细胞可能正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克隆及最终转为急性白血病的根源。随着该病诊断方法的不断完善,如何从分子水平对MDS进行诊断及预后评价是最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原癌基因Bmi-1是多梳基因(Polycomb group genes)家族重要的调节基因,其表达对维持白血病干细胞(LSC)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增殖必不可少。本实验通过SYBRGreen相对定量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探讨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4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其中难治性贫血(MDS-RA)17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24例,所有的病例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①利用SYBR Green相对定量RT-PcR方法检测.Bmi-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MDS恶性克隆的标志;②流式细胞仪检测MDS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计算CD34+CD38-CD123+细胞的比例,从免疫表型方面寻找MDS恶性克隆的分子标志。③分析Bmi-1的表达高低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骨髓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性。
结果:⑴Bmi-1表达水平测定:41例初治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i-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Bmi-1于对照组无表达、RA组相对表达量为1.42±0.70、RAEB组相对表达量为3.29±1.14。其中,R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EB组明显高于RA组(P<0.01)。⑵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MDS组的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CD34+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RA组高于对照组(p<0.01),RAEB组高于RA组(p<0.01);Bmi-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CD34+细胞比例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显著(p<0.01)。⑶Bmi-1表达高低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以及骨髓染色体之间的关系:Bmi-1高表达组,骨髓原始细胞>5%的病例数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显著(p<0.01);Bmi-1高表达组,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例数增多,Bmi-1低表达的患者,其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例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癌基因Bmi-1的表达与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具有相关性;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i-1表达增高,并且RA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AEB组明显高于RA组;Bmi-1基因高表达组,其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高于Bmi-1低表达组。因此,Bmi-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MDS患者在分子水平上的恶性程度标志之一,其表达越低,反映其分子水平上恶性程度,表达越高,预后差,风险度高;反之,表达水平越低,预后较好,风险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