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娅·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小说大师。《到灯塔去》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热点。凌叔华(1900-1990)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绘画与写作于一身的才女,其在1938-1939年间,经由“沟通桥梁”朱利安·贝尔的介绍与伍尔夫开始书信往来,正是这段中英跨文化的交流造就了凌叔华后期的代表作——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只是没得到评论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充分研究现有的凌叔华和伍尔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古韵》和《到灯塔去》为研究对象,选取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结合伍尔夫现代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对两部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力求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探究《古韵》对《到灯塔去》的借鉴及变异之处,并从中导出有益的结论。对此,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加以梳理和认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言,依次分析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及缘由、研究现状、研究视角及所用理论和选题意义及创新点。第一章从凌叔华和伍尔夫的生平经历、气质禀性和书信交往为依据,主要用影响研究中考证事实联系的方法,分析其作品模仿、借鉴和影响的可能,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可比性。第二章结合伍尔夫的现代小说理论,尤其是内在真实论、诗化小说论,及女性主义诗学中的“房中天使”和“双性同体”,还有中国文人写意画和西方后印象主义画派(此处涉及到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等创作技巧,通过比较《到灯塔去》和《古韵》的自传色彩、内容构建、叙述视角及风格追求,发现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注重影响研究中的事实考据,为《古韵》对《到灯塔去》的借鉴提供事实性的依据。第三章以具体文本分析为事实依据,借助伍尔夫的非个人化写作理论,提出《古韵》与《到灯塔去》的异质性,阐述凌叔华对伍尔夫创作精神的中国式变异,从而给文学、文化交流学习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两部作品创作的趋同性及差异性,并分析了异同的原因,同时指出《古韵》在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上,给我们当前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