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荞(Tartary buckwheat)是一种著名的食药两用特色杂粮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西南高寒边远山区。由健康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苦荞芽苗是一种新型芽苗类蔬菜,其质地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富含生物黄酮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市售苦荞芽苗菜主要以田间种植方式生产而得,其产量和品质易受天气、温度和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苦荞芽苗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是现代芽苗类蔬菜业发展的新趋势,该种方式可有效突破土壤条件和耕地资源的制约,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芽苗菜的品质。本研究以西荞1号为原料,重点研究了沙土法各因素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筛选优化了水培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最后对不同培养方式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功能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高品质苦荞芽苗菜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瓶-沙土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了沙土基质配比范围为4:0~4:3、覆土深度范围为5~7 cm、种植密度范围为2100~3500粒/m~2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优化发现影响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关键因素为沙土基质比例,其次为种植密度,最后为覆土深度,同时确定了其最佳培养条件:种植密度为2100粒/m~2,沙土基质质量比(m/m)为4:0,覆土深度为7 cm。在该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84.6%,茎长为8.1 cm,叶片数可达530片/100株,叶面积达449.8 cm~2/100片,鲜重高达35.7 g/100株。2、培养瓶-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于苦荞芽苗菜生长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浓度配比;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了氮肥最佳浓度为0.3 g/L、磷肥为0.4 g/L、钾肥为0.3 g/L。在该最优配比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茎长为9.3 cm,叶片数达560片/100株,叶面积达480.2 cm~2/100片,干重达9.89 g/100株,鲜重达39.6 g/100株。3、发芽盘-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初步研究了4种商品化复合肥对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肥F4较其他3种肥料更有利于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当其供试浓度为0.75 g/L时,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90.1%,茎长为7.56 cm,干重达7..89 g/100株,鲜重可达35.33 g/100株。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系列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确定了氮肥、磷肥、钾肥的最佳浓度配比分别为:氮肥为0.30 g/L、磷肥为0.2 g/L、钾肥为0.30 g/L。在该条件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成苗率可达94.8%,叶片数可达620片/100株,叶面积达495.2 cm~2/100片,茎长为6.78 cm,干重达11.45 g/100株,鲜重达41.1 g/100株。进一步采用系统评分法对培养周期内所得的苦荞芽苗菜的感官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其适宜采摘期为15~18 d,该时段内所得苦荞芽苗菜叶色鲜绿且富有光泽、口感微甜、汁液多、质地脆嫩,其品质较佳。4、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通过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酚酸类等主要营养功能成分,综合评定6种不同方式培养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叶绿素总含量高达13.08 mg/100g,在整体上要比大田培养而得的苦荞芽芽苗菜高41.41%;该种培养方式对于苦荞芽苗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对照大田种植相比分别提高了57.34%和90.33%;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氨基酸总含量高达31.9g/100g,总黄酮含量为87.49 mg/g;对于芦丁、牡荆素、异牡荆素和槲皮素等酚酸类成分而言,以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的含量较高,其分别为1.33 mg/g、2.16 mg/g、6.84 mg/g、11.01 mg/g、45.85 mg/g和11.56 mg/g,相较于对照大田种植的苦荞芽苗菜分别提高了74.35%、115.7%、110.62%、72.62%、35.05%和42.78%。本研究结果为温室大棚规模化种植生产高品质苦荞芽苗菜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我国苦荞芽苗菜生产加工技术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苦荞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