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二十大提到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对推进人与自然协调、促进绿色发展发展做出了要求、提出了计划。地理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体系在地理学科上的具体体现,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其有利于帮助人们分析与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人地关系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任务必须落实到位。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围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研究重点。通过构建分析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框架,借助此框架结构,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的体现程度,依据分析结果,提出教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教学策略,并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意识。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为研究对象,分析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的体现程度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首先使用文献法对人地协调观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对一线地理教师的访谈,了解一线地理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现状。结合专家学者提出的教材分析理论,构建教材分析框架,从整体分析和内部结构分析两方面出发,对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的人地协调观内容进行梳理。最后在结合教师的访谈结果和分析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体现,提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对一线地理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并结合在实习过程中的听课环节。得知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都比较重视,同时也认识到目前教师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这其中原因有教学压力大、时间紧张等因素,无暇研究针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材中的人地协调观内容体现进行整理分析,从整体分析和内部结构分析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整体分析包括与社会发展、与地理学科特征和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内部结构分析是以教材的知识内容选择、呈现方式和体现程度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知识内容方面主要分析教材中知识内容的选择与构建;对教材中的对文字系统、图像系统、活动栏目、问题研究等呈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人地协调观的水平划分,分析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人地协调观的体现程度。分析得知,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的体现程度达到了新课标中的较高水平。依据对教师的访谈结论分析以及人地协调观在教材中的体现,结合相应教育理论和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要以教材为基础、以理论为支撑、强化人地协调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从激发人地协调观策略上提出:全面整合教材,提高认知内驱力;深度挖掘教材,肯定自我提高内驱力两条策略。从培养人地协调观策略上提出:巧设导入环节,体验人地协调观;补充教材案例,探究人地协调观;挖掘生活资源,丰富人地协调观;注重课堂总结,强化人地协调观。并对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材中的部分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借此检验策略的是否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有效。
其他文献
<正>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五单元的文章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树皆灵性,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当我们走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紫藤萝怒放着生命,托“花”言生命的永恒;徜徉于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历经风雨却顽强生长,托“树”言不屈不挠的意志;拜读《外国诗二首》,普希金鼓励人们相信生活和未来,弗罗斯特告诉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吟诵《古代诗歌五首》,
期刊
<正>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组探险及科幻题材的文章,体裁丰富:有人物传记,有记叙文,有科幻小说,有文言说明短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让我们知道了斯科特等人为探险事业而牺牲的事迹,悲壮而伟大;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作者沉稳淡定的心理素质和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以大胆的科学幻想及细腻的描写,
期刊
<正>研读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四单元的课文,你会被文章里的人物打动。他们身上焕发出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会深深地吸引我们,浸染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细腻的笔触里,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待己严”的人格魅力。《驿路梨花》是一幅人物群像图,有解放军战士、梨花姐妹、一群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老余和“我”,他们学习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不
期刊
报纸
<正>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是“凡人小事”,彰显了平凡人物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意在引导同学们向善、务实、求美。这些课文让我们了解了关于“小人物”的平凡故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地位卑微,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让作者充满感激与思念;《老王》中的老王,哪怕是处于窘迫孤苦的境地中,仍然展现了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一生渴望被尊重,并坚忍不拔地追求生
期刊
先秦行义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公私观、义利观等多方面的思想观念。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整理与解读,分析行义故事的产生与流变、主要类型、典型个案及艺术特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行义故事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研究行义故事的产生与演变,考察行义故事产生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变化。先秦行义故事的发生基于先民对义观念的认识。行义故事的演变表现为行义者
学位
<正>11月23日上午,为适应房地产业发展新形势,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全面推动房地产行业的信息化转型升级,为房企提供数字技术、智慧模式等创新发展支撑,第十四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数字生态新构建”分论坛在杭州举办。论坛由中国房协数字科技地产分会、住宅技术委员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中国房协数字科技地产分会秘书长李波主持。中国房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为论坛致辞。他提到,要用数字化技术和
期刊
数字化转型为房地产企业实现降本提效、适应存量运营模式提供了重要契机,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导致企业陷入了“不会转、没钱转、不敢转”的困境。本文利用2009—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了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并呈现差异性特征;机制检验显示可以通过减少投资机会、提高交易成本和增强投资同伴效应来抑制房地产企业数
期刊
建国以来,我国司法机关在总结现有拐卖妇女、儿童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将保证妇女儿童生存权、发展权等公民基本权利作为立法的重点及核心。尤其是通过设置专门法律规范的方式,着重保障妇女与儿童权益,先后加入多项国际人权公约,不断提升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力度。无论是《刑法》中的拐卖妇女、儿童罪,亦或是《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均为打击、惩处拐卖妇女、儿童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纵观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发展史,
学位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我国中草药种类最多,产量最大,中草药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开发快速、准确、高灵敏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和国际化的突破点。本文采用多种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中药制剂、中药药材及中药食品进行快速质量分析与评价,具体内容如下:在第二章中,基于红外光谱(MIR)和近红外光谱(NIR)技术与偏最小二乘(PLS)法相结合,建立不同厂家的双
学位